《广陵散》的创作和文化意蕴

时间:2022-12-25 18:05: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陵散》的创作和文化意蕴

《广陵散》,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相传最早出现于东汉后期,作者不详,曹魏以后曾一度沉寂,直到明代朱权编纂《神奇秘谱》收录其曲谱,才重新得到关注。曲名中广陵古地名,广陵散指的是古代扬州地区流行的乐曲。在古代的琴曲中,《广陵散》是唯一一部具有矛戈杀伐气息的乐曲,它根据聂政刺韩王事件创作,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精神。 一、《广陵散》的创作

《广陵散》的创作依据——聂政刺韩王事件,东汉蔡邕的《琴操》、宋代《太平御览》都有记载。情节是这样的,战国时期,匠人聂政的父亲由于贻误了规定的铸剑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了报仇,隐居深山,苦练琴技,为的是能被韩王召入宫中演奏,寻找机会替父报仇。功夫不负有心人,聂政花了十年学得琴技,并顺利的被韩王召见,他趁其听琴之时,从琴中抽出刀来,杀死韩王。聂政为了不连累家人,自毁容貌剖腹而死。朝臣不知道行刺者的身份,就悬赏千金,求其姓名。聂政的母亲前来认尸,为了不让儿子的名字被埋没,她主动交代他的身份,而后在其身边自尽。世人为纪念聂政,有的人为他建立祠堂[ 禹州市老城的西城门外,在聂政自杀后葬身的地方,有一处被称为聂政台的祠堂,是后人为纪念聂政而建的。]还有人专门谱写琴曲——《聂政刺韩王曲》,也就是后来的《广陵散》。

臣民行刺国君的事件被改编成曲流传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固,也打击了统治者的威严,为了贬低聂政,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聂政被描述为,为报恩而尽愚忠,杀死韩国宰相,也因此而身亡的刺客。据推测,基于相同的原因,这首曲子后来被命名为《广陵散》,而不再用先前的名称《聂政刺韩王曲》。[ 王世襄,古琴名曲《广陵散》,人民音乐1956-04-30] 《广陵散》的创作不是一次性由某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在其流传过程中,从东汉末年到今天近两千年的时间里,由不同时代的人参与,不断继承与再创作的过程。曹魏时期,嵇康弹奏的《广陵散》共十八乐段。[ 王德埙,历代《广陵散》众说综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07-01]唐朝时期,据《崇文总录》记载,李良辅的《广陵止息》谱有二十三段,传到吕渭增为三十三段。宋朝时期,《琴书》记录的《广陵散》有四十一段。元朝耶律楚材弹的乐谱有四十四段。明朝《神奇秘谱》里记录的则有四十五段。除了曲谱的创作,演奏风格亦得到发展。建国之初,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等人对《广陵散》开展打谱工作,融入了个人的演奏风格,对其进行进一步创作。现在通行的《广陵散》曲谱,全曲为四十五个乐段,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和后序六个部分,谱中有刺韩、冲冠、怒发、投剑等小标题,与聂政事件情节相对应。

二、《广陵散》的思想意蕴

《广陵散》流传近两千年,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曲谱演奏上的高深技艺,也有内容上深刻的思想内涵。乐曲经过时间的考验,并在创作上汇集众多创作者的智慧,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其思想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此曲反映奴隶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歌颂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坚毅勇敢的品质。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大量私田的出现取代了井田制,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当农民和地主阶级不断壮大,社会矛盾由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向地主和农民之间转变。彼时的韩国在韩哀候的统治下,经济上,主动改进农业生产,和周边的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使得城市繁荣,货币广泛流通,农业、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政治上,对外进行征战,吞并郑国,开拓疆土;对内征收赋税,实行严苛的专制统治。国内形成了农民、工商业者和专制统治集团两个社会阶级,阶级之间充斥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聂政的父亲由于铸剑延误了工期,被暴虐的韩哀候杀害,使双方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据蔡邕的《琴操》记载,“…王杀之(聂父),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在学琴之前,聂政就有一次刺杀韩王的经历。后来学琴的过程中,


为了改变容貌,他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待七年学成,欲入韩,道逢其妻,妻对之泣…”,他的妻子认出了他以后,(政)即别去,复入山中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聂政凭借着百折不挠、坚强无畏的品质,最终替父报仇。在琴曲中,作曲者运用特殊表现手法,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残酷统治的愤恨融入到乐曲中。在与小标题井里(即故乡)对应的乐段里,乐曲曲调舒缓悠长,如怨如诉,抒发了对质朴的劳动者的热爱、同情,而后面描述刺杀经过的乐段,如怒发投剑长虹,则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如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将对待统治者之残暴的愤恨与轻视,对聂政行为的肯定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整首曲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聂政坚毅勇敢、不畏强暴精神的赞美,这在过去的专制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在琴曲创作的主题上也极为罕见。 第二,嵇康对《广陵散》的发展。曹魏以后,《广陵散》所附带的思想内涵,除了讴歌过去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还包含了对士大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身处乱世而洁身自好,舍生取义精神的赞美。名士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首,性烈而才俊,在诗歌、音乐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不小的成就,就诗歌而言,钟嵘称赞他的诗歌风格峻切,在音乐理论方面,他写了《声无哀乐论》,还创作了四首琴曲,合称嵇氏四弄,他的精神和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嵇康生活的时期,正处于天下分裂、战乱频繁的曹魏时代,地方各派争夺权势,人民生活困顿,社会动荡不安,司马昭夺取曹氏的权利之后,更是实行血腥暴力的专制统治。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他与名教是一种完全对立的态度…”[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一方面,他与朝中当权者抗争,拒不做官,为其效力,另一方面,寄情于山水之间,与友人同游,谈论宇宙人生、天下大事,以此践行内心任自然的信念。嵇康视功名如粪土,桀骜不驯的处世态度激怒了当权者,后又受到吕安案件的牵连而被处之以极刑。行刑前,他索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并叹曰:《广陵散》如今绝矣。据《晋书》记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将)《广陵散》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嵇康得到《广陵散》后,或许出于对乐曲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的赞赏,十分喜爱这首曲子。即使在生命的终点,仍旧选择演奏这首曲子以表明心志。此后,琴曲中融入了嵇康的人格魅力和情怀,他的名字与《广陵散》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今天《广陵散》亦是嵇康精神风貌的象征。 三、后世影响

琴曲《广陵散》因其蕴涵着的内在反抗精神,时而恬静美好,时而慷慨悲愤的曲调,历来为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所称道。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它具有崇高的地位,北宋陈旸在其编纂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中甚至将其与《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拟,并称其曲之师长。《广陵散》曲调本身融合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意象,彰显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士人的情怀与宁折不曲的气节,在其流传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其文化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琴曲,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价值观念。如在现代的小说、戏剧的创作上,一些创作者通常会以《广陵散》背后的故事作为蓝本进行创作,比如陈翔鹤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讲述魏晋时期人物故事的历史小说《广陵散》;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出品的演绎竹林七贤的生活风貌,嵇康与司马氏的斗争故事的话剧《广陵散》。在这些作品中,广陵散象征着士人的高尚品格,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坚毅,向公众展现中国古代士人的优秀品德。

作者简介:徐秋婷,1992,女,汉,云南昆明,教师,硕士研究生,昆明开放学院,教育类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ea76a4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