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广陵散和儒家音乐思想

时间:2022-12-25 18:0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

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散”有散乐之意。先秦时已有散乐,是一种民间音乐,有别于宫迁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汉晋伺《广陵散》曾作为相和歌流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广陵散》列为楚调曲,可能是由于当时流行于楚国地域之故。

《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汉应璩190252)与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听广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嵇康因善弹此曲而闻名一时,即使到了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隋唐以前《广陵散》与《止息》尚为2曲。唐代始见有称《广陵散》为《广陵止息》之说。唐李良辅撰《广陵止息谱》一卷,23段,见于《新唐书 乐志》;唐吕渭撰《广陵止息谱》一卷为36段;宋元时《广陵散》已增至44段。

《广陵散》与聂政故事相联系,始见于宋元人的诗文,乐曲的规模、调式、乐段的标题等,与今日所见的《广陵散》谱大抵一致。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一为明朱权《神奇秘谱》本;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统》有两个不同的谱本,称甲、乙谱。此3种不同谱本经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即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以致朱熹指斥“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1.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产物,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w% a, S. L8 q, t9 c/ Yp



毫无疑问,在儒家学者看来,音艺术只能起而行之,践履人道,从来就是“行为艺术”。就中国古代的乐舞






艺术而言,所谓“发于声音”、所谓“形于动静”,都是在客观外物作用下而引起的人的情感宣泄。因此,儒家代表人物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说到底反映着一种中国古典特色的实践人本主义哲学。而人类建构乐象的音乐实践,并不仅仅是为了尽意,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运象成行的音艺术行为实践中得道、行道。这种音乐艺术行为实践,既是得道的途径,又是行道的手段。

《乐记》还进一步论证了音乐的内容只要有真实根据,便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所谓“乐者,象成也。”“唯

# E Z( B& e8 s; @3 f% G

乐不可以为伪。”充分肯定了音乐是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而是用来表达一种真实的思想感情,反映真实的

现实生活的。

1 e6 h" u2 N _& q, f8 |

2 乐与政通:音乐的社会功

有什么样的音乐,人们听了就有什么样的感受,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对现实政治也会产生批判或赞赏的态度。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满欢快,政治也修明、和美;祸乱频仍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怨恨,政治也倒行逆施;国家将亡时代音乐一定充满悲哀,民生也困苦不堪。严格地说,即音乐不单纯地只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与社会生活、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4 a6 C7 M; S* ^* e

3.中和之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追求和谐的境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历代士人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更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终

. E8 U% [. Z" y, `

极目标。因此宣扬入世思想的儒家代表人物不仅在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方面讲求中庸、和雅,尤其在音乐上对雅乐

德音极力推崇,对俗乐、淫声、溺音横加挞伐。“郑声淫”。只是一种纯粹享乐的靡靡之音。至于雅乐,才是平和雅正、温厚含蓄的,才是一种中和之乐,才可达到移风易俗导人向善的效果;而一味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郑声恰恰相反,它会使社会变乱,会使人变坏,孔子因而极力推崇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其实,孔子所谓的“和”的核心,就是处理一切事物,必须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上下兼顾,取其中庸。而这种中庸之道的推行就会使社会安定,邻里和睦,君臣同心。由古论今,这种孔门传授的心法对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我们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如在教学当中我们推崇教学相长;在为人处世当中我们喜欢不偏不倚地与人共创和谐氛围;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互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更推崇天人合一、协调发展……

4.立人之旨:情深文明,气盛化神

因为孔子的教育重心是“立人”,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而要“立人”

0 f6 `5 c0 Y; @7 a

必须重视人的心灵和生存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人文的教育,而乐则是陶冶人性情,净化心灵的

最有效途径。

孔子这一思想是十分深刻和敏锐的:如果音乐教育流于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片面追求而忽视了音教育后对思想精神和情感理念的熏陶、培养,那么这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失败的!一再强调,只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才是应该提倡的“德音”“和乐”,否则,就是应该反对的“溺音”“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610231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