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与《建国大业》的对比分析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摄制了《开国大典》20年后,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60周年,中影集团投资拍摄《建国大业》。 先是看了《建国大业》,后有看了昔日的《开国大典》,两部电影同为描写中国建国历史,但与这个10年前的拍摄的《开国大典》相比,《建国大业》还是有些“稍逊风骚”。 1. 情节方面 《开国大典》围绕着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中心人物对比展开,双方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及心态刻画栩栩如生,双方的家庭、战友都构成层次鲜明的对比关系,如二人分别与儿子的谈话、童年的李讷与蒋的小孙子对比,相映成趣。创作者思路清晰,观众也看得明白。 《建国大业》以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但其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些许不足,只管罗列历史事件,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在讲述历史上显得不是那么清晰,脉络也有些紊乱,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交代的不甚明显。看了一个小时,还让人摸不着头脑。虽然从理论上可以概括为三大阵营,但观众只能感受到零乱。 2.人物塑造方面 《开国大典》的人物遴选更加的细腻和贴近历时人物,对历史范畴演绎地更真实和贴切,包括话语和形象都更胜一筹,更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它通过以人物带动历史事件,以大写意勾勒历史轨迹,在历史事件中突出刻画人物,通过细节描摹人物内心世界,写活了人物,如毛泽东的一包烟、毛泽东夜逛小吃店、蒋介石蚊帐上的大蜘蛛、江防要塞打牌,都很生动,让人过目不忘。 《建国大业》则主要是为各位明星量身定制,近200个人物出场一直在陈述历史,罗列历史事件,人物塑造没有任何突破。 但毫无疑问,能像《建国大业》这样庞大规模明星阵容的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是独一份儿。影片的确如预料的那般,各路明星演员走马灯一样轮番串场,有些串场与剧情结合恰当,但有些因指导思想不明、不懂取舍,乌七八糟的配角太多,仿佛因演员而设角,恨不能把那段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都网罗进来,显得情节混乱、松散。而且“在银幕上数明星”,这对中国观众来说的确还是一件新鲜事儿,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明星演员,要么是一片议论,要么就是开心大笑,在葛优和郭德纲分别亮相的时候,观众的笑声尤为明显。不得不说,“全明星阵容”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和话题,但似乎也是唯一的卖点和话题,影片其他方方面面应该说是少有突破,整体还是中规中矩。 3.细节演绎方面 《开国大典》里面对至关重要的环节都做了非常准确的描述,包括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隆重推出,对毛泽东夜访北京城等都做了细节性的表现,更加的生动和贴切。而毛岸英的婚事和工作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开国大典》中的体现就十分的生动和活跃,这也是《建国大业》所不能比拟的。尤其令人注意的是,包括蒋介石等人物的刻划也都是十分的到位,尤其是蒋介石“帮助打麻将恳求守住长江这一段真的很是精彩”,充分表现了蒋介石的人性之美和无奈之痛;就连蒋介石在轰炸北平之前,和小孙子的对话都是那么的意味深长,值得回味。 “主旋律”方面 《开国大典》是一部经典,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它具有惯用的历史史诗表现手法——领袖高高在上,叙事场面宏大,就连旁白都是一贯的庄严洪亮的嗓。 这点就要赞赞《建国大业》了。该片至始至终没有用到旁白——这在中国拍摄类似史诗片是难得的,甚至是罕见的。这应该反映出编创人员的态度,他们不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难得的进步,是中国思想开放的体现,毕竟看电影不是来受教育的。 《建国大业》另有一点值得敬重,就是对于人物的刻画集本符合客观的事实,以蒋介石为例,在之前的电影电视之中,蒋介石不是被“妖魔化”,就是被刻画成奸诈狡猾的反派人物。在《建国大业》之中,张国立版的蒋介石最起码是一个正常人物了。对于伟人的表现也摆脱了“个人崇拜”的模式,变得更真实、更易亲近,例如,周恩来不顾风度的愤怒训斥失职谍报人员,毛泽东拜祭一个普普通通的炊事员等等。 艺术特色方面 如果说,《开国大典》是浓墨重彩的泼墨画,而《建国大业》就是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开国大典》气势磅礴宏伟,《建国大业》则内敛得多;《开国大典》主要塑造的人物是共产党的几位领袖,突出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领袖风采,而《建国大业》的人物谱则更加广泛,更塑造了以往并不注重的几位民主人士,肯定了他们在建国时的功绩;《开国大典》需要我们正襟危坐的观看,有高山仰止之感,而建国大业气氛更轻松,有旁观者清的感觉;《开国大典》在造神,而《建国大业》在讲述一个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激情有个性。 总的来说,电影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特色。从史诗巨片向商业大片的转化也是时代的反映、市场的需要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0a2afef705cc17552709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