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双向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渐趋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公平问题的日渐凸显,有关社会与教育关系的探讨悄然兴起并很快成为理论家们的“兴奋灶”,尤其是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关系的研究,形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至今方兴未艾。 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条件越高的阶层,其子女享有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就越大。有调查表明,美国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的家庭子女不能升人大学的可能性,比年收入在*****美元以上家庭子女不能升入大学的可能性大6倍以上。日本文部省大学学术局学生科的调查研究显示:1958年,日本各类大学学生家庭收入按5个等级分类,其中年收入为72.8万日元以上者占26.9%,居于首位,其次为29.3万至41万日元者占20.3%;公立大学中,年收入为72.8万日元以上者占33.6%为最多,而年收入为29.8万元以下者最少,仅占12.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普及化,经济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逐步由“淡薄微弱”演变为“日渐明显”,缩小经济分层影响、倡导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9年前者为后者的2.28倍,1997年为2.47倍,2002年扩大为3.11倍,2003年则扩大为3.23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收费也在逐年上涨,从陕西省公布的2006年高校收费标准来看,普通高校本科文、法、财、经、史学专业学费标准为每学年3500元,理工、外语、中医、体育专业为4500元,西医专业为5000元,艺术专业一类、二类、三类分别为7000元、9000元、*****元,国家“211工程”高校的学费可以上述标准为基础上浮10%;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成人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为:一般专业每年5 500元,艺术专业9000元,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学费标准原则上为每学年8500元至*****元。经济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和高等教育收费的井喷上涨的“双重窘境”,使得许多贫困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大学而长期处于经济紧张状态。一些家庭为此而耗尽了全部积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高教研究所1999年秋季调查结果的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百分比最高的是高中,分别是26%和28%;获学院学位的分别是25.1%和26.3%;获研究生学位的分别是18.3%和13.6%。在我国,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香丽对广东省10所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高校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父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16.8%,而父亲是小学及以下学历学生所占比例为16.4%。与200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13.16%,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口占了25.71%进行对比后认为,父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后者的2倍多。又据调查资料,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大学教育机会的影响呈正相关趋势,父亲学历达到高中和大专以上水平的学生约占抽样人数的5 7%,其中父亲为大学教育程度的占28.32%,只有4.64%的学生父亲为文盲;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大学教育机会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毕业者的比重最多,占26.5%,其次是小学和初中程度,母亲为文盲的学生约占10%。 二、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一种以个体能力为内核的、新的尚不完全清晰的社会分层机制也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社会分层机制,而凸显个体能力特质生成的高等教育则成为了社会评价个体的霸权话语。社会也将个体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视为准许其“上岗就业”的主要依据。个体在社会地位获取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收入靠职业、职业靠能力、能力主要靠接受高等教育。“收入――职业――能力――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逻辑序列链条,昭示着要想有多的收入、高的声望,必须首先要有好的职业;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1b7bf6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