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实践经验下社会工作介入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究 俞爽爽 摘要:回顾我国脱贫攻坚历程, 不论观念及手段都逐步由“数字脱贫”转向“能力脱贫”,而教育作为一种能力资本,更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延伸和扩展。社会工作与教育精准扶贫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工作方法与手段上又相互补充。社会工作的介入能为教育精准扶贫带来新的视野与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工作;教育扶贫 一、理论基础 我国运用的扶贫方式主要从“保障救助性政策与减贫”视角出发,即中国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向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救助的制度。“社会资本、权利与减贫”视角也是被多数学者认可的,该视角认为社会资本的缺乏导致发展的条件如信息、培训、信贷等的缺乏;缺少社会资本的穷人会受到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反过来会妨碍社会资本的累积,恶性循环,造成长期贫困。最后,阿玛蒂亚.森从“能力与减贫”视角认为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的低下,而是个体的能力发展。强调解决贫困的路径不是依靠单纯的财政投入和社会救济,而是提升贫困者个体的能力和素质。该理论认为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三方面展开:第一,坚持物质扶持与尊重、保障弱势群体的各项社会权利相结合,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第二,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防止贫困恶性循环;第三,建立健全自由公平的社会经济制度,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二、社会工作介入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与主要问题 2.1社会工作介入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对贫困人口进行观念转变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提供技能技术培训,使贫困人口具备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当地经济和文化得到良性发展从而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1】 首先,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理念、价值追求是相互包容的,社会工作者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在提供服务时具有精细化特点,这些与教育精准扶贫的“树人”理念在价值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工作流程中互为补充。【1】其次,社会工作和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都可以归纳为"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的介入将会极大的丰富教育扶贫的内涵、为扶贫方式提供创新思路、给教育扶贫带来新的生命力。同时,社会工作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在理论上可以给扶贫工作提供指导,让教育扶贫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社会工作不把贫困者视为无改变能力的弱势群体,而是充分承认他们具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改善困境,使其达到长期发展的目的。这样可以让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并在阻断乡村贫困群体的贫困代际传递中能发挥有效作用,并使脱贫成效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 2.2农村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扶贫难度大;第二,贫困对象需求与帮扶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导致贫困的原因是多样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扶贫方式对待他们,以避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三,执行过程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如"显性辍学"和"隐性辍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表明,教育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在扶贫对象识别和帮扶环节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三、社会工作介入教育精准扶贫的角色定位 社会工作介入教育精准扶贫的专业优势在于能够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不同层次的教育扶贫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扶贫计划,有效链接各方面资源对原先主体的不足进行补位。因此,在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担任着贫困者的需求评估者, 资源整合者、使能者、服务提供者的角色。【2】 社会工作者在教育扶贫工作中, 当介入到贫困地区的教育机构与服务对象群体后, 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个案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访谈、问卷以及走访等方法, 全方位掌握服务对象情况, 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精准识别, 杜绝对于“大水漫灌”式的服务方法。其次,社会工作者好比社会资源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 社会工作者就是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引向服务对象。同时,社会工作者强调助人自助。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是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的“保姆型”角色, 而应该是使能者的角色, 在帮扶过程中给服务对象赋能, 让其自助。最后,社会工作的还强调服务, 社会工作是教育扶贫工作中的服务者, 提供各项服务。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探讨 1.探准需求,寻求教育扶贫突破口 需求评估应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一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由熟悉社会工作研究的人员, 针对当地民众、党政部门等对象, 依托规范的研究技术, 搜集必要的资料, 并进行科学分析。二是明确需求评估的套路。要描述多类问题的现状, 发现其原因机制, 把握其中的可控原因, 为聚焦问题打基础。三是量力而行, 行有成效。要根据人力、物力和财力, 审视场境中的机会与挑战, 分析队伍的优势与不足, 从可控可行视角, 选择可以真正介入的具体问题。“做可做之事”是各参与主体应有的实践智慧和专业伦理。【3】 2.紧密结合政策与技术,多元融合做服务 社会工作者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社会性整合与提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利用和遵循的就是政策资源,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策略规划为先导,让政策成为开展服务最好的助力。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技术的涌现,社会工作者应具有创新联合的思维,将新兴的活力注入专业服务中,提升效率。如利用互联网开展山区远程教学,将城市优质教学资源通过远端课程的形式运输的偏远地区。此外,社会的进步使得各界都开始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此背景下,社会企业蓬勃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社工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资源网络的逻辑观,整合多方平台、力量,利用好社会企业为服务的更好开展蓄力。 3.重视教育扶贫对象的心理疏导与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就教育扶贫领域而言,借助于对人与人关系全方位的重视,社工可以帮助老师创造一种不是威慑而是启发的提问式以及支持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建立一种监督教学进展的机制,并在必要之时创造出能够帮助进行补救的技术。此外,一个更复杂的并且要求高级训练的社工能帮助评估贫困学童是否有情感或心理问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帮助老师理解心理问题的本质和怎样帮助受影响的孩子。其次,通过使用行为技巧,社工可以为适用于所有教学的总体原则提供指导,可以为跟不上班的学生制定特定的计划。例如,对因为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并很难集中注意力、不遵从教导的学生,社工在干预该案例时可以整合出一个方案,包括: 尽早帮助解决家庭贫困的后顾之忧,如社会援助;有计划地使用社会认可手段,如老师的表扬等,帮助受教育者建立学习的自信。【4】 4.大胆创想,探索服务的可复制性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容易拘泥于社区内或项目本身。而在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又强调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这虽然对于攻坚战有奇效,却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成本。社会工作者在设计和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想,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使服务提高效率、扩大影响,进而影响政策。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也是社会工作者需要时刻怀有的专业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贵州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2019,41(08):46-47. [2]王茂磊.社会工作参与教育扶贫的路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9(08):73-74. [3]马晓晗,向德平,顾东辉,张和清,向荣.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之源[J].中国社会工作,2018(04):21-22. [4]陈美招.试论教育扶贫的社工介入机制:一种国际民间组织的分析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33-37. 作者简介 俞爽爽(1996年--),女,汉族,籍贯:江苏无锡,学历:硕士在读,单位:西华大学,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d902e8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