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读完整部那岂不是无敌

时间:2022-12-31 17:06: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部分人甚至奉其为经典并对论语深挖探讨钻研之!然而通读论语而不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成功的人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那还要从这句话的本源说起。

这句话原出自宋朝开国名相赵普。原文如下:

太宗欲相赵普,或搭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太宗释然,卒相之。又有一前辈,平生蓄一异书,虽子弟莫得见。及其终,发箧以视,乃《论语》一部。此书诚不可不读。既读之,又须行之。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赵匡胤想让赵普担任宰相的时候,有人对他说这货除了论语美读过别的书,按照当时的文化标准来看,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这就是一个半文盲啊。于是赵匡胤也有点怀疑了,就怼赵普说出了自己的疑虑,赵普说我确实没啥文化,也就是读了论语而已,然而我读完整部论语,帮太祖打天下的时候只用了半部,剩下的半部足以匡扶陛下。赵匡胤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拜赵普为相。

说到底赵普是个实干家,就像曹操,不喜欢耍嘴皮子。基本上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转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赵普为相时候还是很胜任的。在宋朝和赵普同样做过宰相的王安石则是一身才学,动辄以才学才名示人,学问和文章确实也没的说,能盖过其风头的基本上没什么人,和其文才齐名的当时只有苏轼和欧阳修,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如自己的地位高,所以王安石但是也可谓是风头无两,迷弟无数,这就产生了王吹。有吹就有黑,一部分人开始拿王安石和赵普来比较,说王安石名利心太重,办实事的效果不如赵普,诸如此类。

因为赵普为相是基本上政治也算生平,基本上大小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而王安石为相时,仅他自己实行的王安石变法就很难推行,遭到了很多甚至是皇族的反对,由此可见王安石做人和左右逢源这方面比赵普要差得远了。所以针锋相对的就产生了赵吹,赵吹党会讲赵普半部论语就治了天下,而你虽满腹经纶,但是然并卵。这下可吧王吹给气坏了,但是却没辙,因为很多时候事实胜于雄辩,纵然王安石才学的确了得,但是就治天下方面,确实还有待提高。 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能太当真,这只是实干家和空谈家门斗嘴引用的一句话而已。说到底要学以致用,文化不在于学得多少,而在于能成为你自己的文化有多少。为什么后代很多读书人被冠之以书呆子之名,那大概就是因为不懂得学以致用吧。

朱元璋一字不识通六经,刘邦也是学问匪深。但是此二人能克成帝业,靠的是真真切切的实干功夫,和骨子里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他们是读书少文盲,但是绝不能说他们没文化,他们的文化比书本上的还要贵重。

宋真宗后来还在劝学中讲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车马多簇簇。而这些话不过是一种洗脑式的教育而已,而后来多少人因此而误入死胡同,终生难解脱。同样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道理也是差不多的,不管当权的如何吹捧文化,但是文化如何能转化为自身可以拿来使用的才是重中之重,否则纵然学富五车也是百无一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b98c2a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