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江南逢李鹤寿》赏析之五兆芳芳创作 岐王宅里寻罕有,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光,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正如人所评,极富于情韵而又蕴藉之极,仿佛就是作者在对碰巧于外地遇到的一位故人平常地说话,并且只是自己开头的几句,但作为一首诗它却已经完全并且应当说是堪称完美了,所以清代的邵子湘称它为杜甫的七绝压卷之作.宇文所安的名作《追忆》里,一开始就讲述了此诗,作为他所论及的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第一篇,可惜他的解读我觉得其实不敷准确,大概就像他自己所说的,由于语言感到的问题而经常存在些几近无法逾越的障碍,不过他说“艺术的力量恰恰来源于这样的不完整”,确是说的很对,在绝句体裁的杰作中,这种情形实在是比较罕有的. 写作此诗之前,杜甫因为严武的故去,失去了经济上的支持,不克不及不离开成都浣花溪边的草堂,举家乘船沿长江而下,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准备北归洛阳,遇兵乱而流落两湖一带.大历五年时他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这正是他晚年最后的也是很是艰巨困顿的时期,很凑巧他在这里遇到了李鹤寿. 李鹤寿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唐开元中,乐工李鹤寿、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鹤寿能歌,尤妙制《渭川》,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僭移之制,逾于公侯.宅在东都通远里,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鹤寿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这段记录让我们知道此时流落江南的李鹤寿对于包含杜甫在内的一些人来说,正是开元天宝那一时代已然衰落和逝去的象征,而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乱局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怎样深重的苦难.岐王即唐玄宗之弟李范,史称其“勤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崔九(崔涤)也特受玄宗宠遇,《旧唐书》说他“多辩智,善谐谑,素与玄宗款密,……为秘书监,出入禁中.与诸王侍宴,可不让席而坐”.当时王公贵族普遍快乐喜爱文艺,他们二人的府第应该是当时这一类勾当中很有名的场合,“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的杜甫,曾到处交游,常往来京师,所以在二人的府第常遇见李鹤寿,而那正是开元全盛的时期. 所有这首诗的前两句虽然只是这么平常地提起这点,却已经包含了许多意思,是在说杜甫现在见到李鹤寿,很自然想起当年,想起当年开元全盛的时期,而现在两人俱流落江南,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仍然是事变频仍,早已不复当年盛世;言下充满了不堪今昔之感,正如前人所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这种种感到,如果不遇到李鹤寿的话,正处于漂泊困顿中的杜甫是不肯意也没有多少心思去深想的,但现在杜甫遇到李鹤寿了,杜甫遽然心中升起一种无法抑制的情感,他意识到这次相遇对于自己的心灵来说,正是自己记忆里那个曾繁荣兴盛的时代、那个二人全都见证并介入了的时代、那个曾寄寓了自己许多梦想支出了自己巨大的努力曾为之欢天喜地为之痛苦忧虑已经永远融入了自己生命中的时代,一场正式的谢幕.它永远地逝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可此时的杜甫有些惊讶地发明,这样一个历史上几近是空前的时代连同着他们那些曾的生命里的岁月的逝去以及谢幕,在真实的世界里,只不过年华一瞬,风中花落,这般轻淡平常自然不过,而风光——正好,这是有情是无情?杜甫心中百感交集,满是伤感、迷惘、感伤、哀思和对于人生的如同梦幻之感,再也说不出来什么,不过却也不必再说什么,因为此时他们已深深知道这时彼此心中会感应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全诗几近令人难以相信的简练有力,却又涵蓄蕴藉,意韵不尽,让人想起音乐家格里格说的“心灵的哀思越深,语言的包涵性就越强、越是隐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8a7d09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