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论与宋元诗评

时间:2022-11-11 05:1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情论与宋元诗评

作者:马政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

要:以情论诗是我国诗歌评论史上重要的文论观点,先秦汉代的诗歌理论中就有感物而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吟咏性情这样的论述,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也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纵观整个宋代的诗歌,大都以义理为主。宋末元初的以情论诗的出现,相对于有宋一代诗坛来说,有着自己特别的意义。在独特的时代遭际下,以情论诗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诗学思想的嬗变意义。现以刘克庄、严羽二人为例来考察这个特殊时代的诗学观念。

关键词:性情论;宋元诗评;刘克庄;严羽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10-01 一、刘克庄及其诗学批评中的性情论

刘克庄一生嗜好写诗,也很重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区别于文、词的独特性。从刘克庄有关诗歌的众多批评言论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于诗歌本质的根本论断,即自先秦以来一直为诗界普遍接受的诗者,吟咏情性也

他说:余尝谓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余观古诗以六义为主,而不肯于片言只字求工。季世反是,虽退之高才,不过欲去陈言以夸末俗,后人因之,虽守诗家之句律严,然去风人之情性远矣。

刘克庄的情性说是在继承前代和同代诗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提出的,特别是受到了先秦儒家诗教和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其基本内涵主要是诗歌以情性礼义为本,要有益世教。

刘克庄推崇风人之诗,而反对文人之诗。所谓风人之诗,即指以《诗经》为典范的发乎性情,止乎礼义的古诗,是真正的性情之作,应大力提倡。而文人之诗,主要指文为诗的宋诗,因背离了诗歌吟咏情性的要求,故应予以否定。这说明刘克庄所谓的,也并非指人的真实自然的心灵状态和情感活动,而是指合乎儒家道德伦理要求的、受到礼义规范制约的心性情思。因此,他在主张诗歌要吟咏情性时,特别强调应有益于世教世教说纳入情性说之中。

他评翁定诗说:其言多有益世教,凡敖慢亵狎闺情春思之类,无一字一句及之。刘克庄这种关注社会道德伦理思想的世教说,显然是受理学家诗歌观念的影响所致。他在评翁定诗时,就特别指出其与作者理学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盖应叟晚为洛学,客游所至,必交其善士,尤为西山真公所知,其诗有自来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严羽及其诗学批评中的性情论

兴趣说是严羽诗学话语中的艺术本体范畴,和入神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严羽强烈推崇盛唐诗人,源于他们惟在兴趣,即希望作家运用形象思维描绘出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读者从中感受体会到某种韵味。他反对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缺乏诗歌应有一唱三叹余韵。严羽的别材即指情性,别趣即指兴趣,而不落言筌羚羊挂角空音镜象云云,都是指惟在兴趣的创作原则下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兴趣显然与情性有关。严羽借此说明:优秀的诗歌应有饱和着丰富意念情趣的审美意象,其含义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含蓄隽永,韵味无穷,故而能激起读者的丰富联想或想象。其兴趣说是为了纠正宋人以理为诗的倾向、重新确立诗之宗旨而提出的,他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强调诗歌的抒情性,批评江西诗派重理而轻情,祟尚诗歌的深沉含蓄,反对时人的直陈表露。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有着不可抹煞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指题材;所谓,指旨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强调诗不能单从书本中去学习,不能用说理去替代言情;但不是说不用读书和不要明理。严刑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严羽提出的兴趣,包括两个方面。有感兴和兴起的意思,指物之感人;有旨趣和趣向的意思,指人之咏物。严羽论诗重兴趣,重意象。他曾明确地说:尽驱灵异入篇什,物像往往愁笞鞭,可认为是对自己的最好注脚。严羽的在于引起他感兴的灵异之物,例如其诗中出现频率多的物象,大都带有灵异性;在于借灵异之物体现他的旨趣,如壮志难酬、渴掣建功、英风剑气、忧国伤时的旨趣《古剑行》,描绘了一柄不同凡响的古剑:我有三尺剑,悬瞻光陆离。剃钟不铮,切玉如泥,水断蛟龙陆割犀。可惜这柄古剑不为人用,惜哉挂壁无所施,使之补履不如锥,在这里人剑合一,诗人怀才不遇的形象化为一柄遗弃的古剑。吾将抱愤恝玉帝,手持此剑上天飞,只能在幻想的天界中去实现理想抱负。 参考文献:

[1]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3[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0. [3](元)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严羽著.郭纵羹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73a77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