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

时间:2022-10-27 01:13: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形象神气十足,具有距离感与神秘感,但发展到唐朝太平天下,佛教形象则过于恬静温柔,少了几分味,多了几分人性。因而佛教造像慢慢走向世俗化倾向。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唐朝 佛教造像 世俗化

唐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可谓是古代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这其中就包括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莫高窟的佛教造像,是根据时代背景下的真人形象塑造而来,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造像世俗化。何为世俗化?所谓世俗化,一是指形象本身似曾相识,与生活中人无异,神性几乎没有,甚至把菩萨做成妇女、仕女的形象;二是内容题材以西方极乐世界为题材成为主导,苦修苦练的题材不见。

本文主要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造像世俗化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唐代时代的社会背景、百姓的总体风貌、佛教造像前后变化发展的特点和佛教造像对后世的影响意义。

一、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佛像造型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帝王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寺庙,宣扬的内容是忍辱、苦修和自我牺牲。造像鲜有明显的个性,他们姿势呆板、容颜冷静、服饰单一,佛像周围的顶光、佛座、法宝一样不缺,有十足的神味,此时的佛像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昌盛,全国上下呈现一片祥和平安的气象。这时内容以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宣扬民间欢乐和幸福生活为主题。菩萨的造像富有了感情色彩,面容娇媚、服饰时尚,俨然一位美丽的唐朝妇女形象,打破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赋予了佛像现实、亲近的特点。 二、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具体表现

1.题材世俗化。唐朝,故事选题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苦修、忍让、自我牺牲等题材逐渐消失,出现了许多关于现实生活、表达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的题材内容。甚至连张骞通西域这样世俗化内容的题材都出现在了壁画造像中。

2.菩萨观音造型世俗化。魏晋时期《法华经普门品》有明确的善男子的记载,《华严经》中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说明观音菩萨本来是男性。自从唐朝之后造型就逐渐女性化,原因之一是与道教崇尚女性的观念有直接联系,道教认为天地万物源于母体,它化育天地万物而生生不息,故可以为天下之母,唐代菩萨造像在受到道教的这种观念影响,具有很明显的女性特征。

3.供养人形象世俗化。供养人,指的是在修建寺庙或是宗教活动中,提供过人力物力的虔诚教徒。中晚唐时期,供养人的形象和真人大小一般,衣服多是当时流行的装束,描绘的许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三、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繁荣。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出了名的黄金时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并不像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魏晋时期的人民那么期渴望神灵眷顾。佛教造像形象都是按照盛唐妇女的时尚打扮造像。侧面反映了唐人审美情趣的世俗化倾向与享乐主义情怀。一个民族,时代的文化特色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社会经济因素是唐造像世俗化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2.市民阶层的壮大。唐朝时期是中国人口一个新的复苏时期,人口总数猛增5000万人,仅城镇人口就有2500多万。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增加,城镇人口不断扩充,市民阶级也不断壮大。从唐朝文学、诗歌、小说均向百姓化过渡,绘画、篆刻更是具有强烈世俗化审美情趣,都是一些表现人民生活的民俗题材。

3.佛教政教功能的退化。魏晋时期的社会乱战频繁,佛教是给民众带来虚幻的精神安慰剂,这样的政教功能十分必要。而唐朝的老百姓不像以前单纯去圣朝,佛教原本的教化功能逐步走向衰落,这也是促使佛教造像渐渐走向世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影响

造像随各朝历史变化而变化。到唐朝时期塑造了日后十分经典的菩萨形象,包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菩萨造像,大都是在唐造型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都有着唐朝时期情切柔情丰腴的韵味。可想而知唐朝莫高窟造像对后世佛教造像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最初的出现是为了在乱世之中稳定民心,给生活境地悲惨的人民带来一丝光明的慰藉。而唐代莫高窟佛教造像艺术巧妙地突破了佛教的宗教教义,打破了魏晋时期的神性,创造了世俗化、女性化的特色。这说明任何艺术特点都是在当时特定时期背景下呈现的。受着当时政治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可能回避现实生活,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在当时社会时代也必然带有世俗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张育英 《中国佛道艺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李福顺 《中国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陈绶祥 《魏晋南北朝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4]陈绶祥 《唐朝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9970ac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