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必须具备五个要素 “有效教学”的概念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谁又敢保证自己的教学每一节课都很有效?换言之,有效不是停留于嘴上,而是体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如果仅仅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课上完了,依我看,恐怕算不上真正的有效。 上周四,参加了南片三区高二、三联片教研,听了两节“同课异构”高三一轮复习课,实际效果自然不一样。周五到区内一所学校视导,连续听了四节课,有复习课,有新授课。几节课听下来,感觉有的不错,有的低效。课堂犹如菜肴,有的鲜美可口,细细品尝是一种享受;有的则味道一般,即便反复咀嚼,也索然无味。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教师是否认真琢磨、用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是否进行精加工。在我看来,有效的课堂教学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五个要素。 第一,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基本形成怎样的能力等,作为教师,这些必须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而言,目标越具体,结果越容易实现。第二,手段。本节课教师想运用怎样的手段来达成目标,教学手段很多,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手段恰当就好,并非越多越好。在哪里用,怎么用,永远比用什么重要。第三,容量。一节课45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倘若准备不充分,即便40分钟也会显得充分甚至多余。因此,课堂的容量不可小视。大了,学生吸收不了;小了,学生又不够吃。尤其高三复习课,容量绝对不能小,应该稍大。第四,节奏。教学节奏犹如心脏跳动,太快,跟不上,受不了;过慢,同样吃不消,也难受。究竟怎样的节奏才适中,并非千篇一律,自然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学科特点等及时调整。第五,紧张度。心理学研究证实,课堂上让学生保持适当的紧张,不仅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思维长期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训练思维能力。相反,很多课堂学生长时间处于懒散状态,思维处于停滞,一些教学活动也是被动应付,本能反应。而不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其教学效率、实际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无事”就会“生非”。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追问、讨论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紧张状态,积极主动思考,这样的课堂才会产生更好的效益。 课堂犹如一块田地,尽管狭小,但其收成始终与之前的投入成正比。要想收成好,实现高产,必须辛勤耕耘,精耕细作,不误农时。任何投机取巧,不愿付出,均不会带来真正的效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a7920e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