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喽!过年喽!腊二十九下午,爸爸开车带着我和妈妈,还有给奶奶买的大包小包的年货回老家了。一进门,正看见爷爷在贴春联,爸爸立刻上前跟着忙活。听爸爸说,这春联可有讲究了。他说我国的春联起源于桃符,起初将桃符挂在门口,是为了避邪。到了明朝的时候,桃符才正式改称“春联”。 春联都是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对偶句:什么“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啦,什么“门迎百福,户纳千祥”啦,什么“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啦……等等,都寄托着人们的祈盼和祝福。爷爷和爸爸将春联端端正正的贴在大门上,牛圈里,车棚上,甚至连爸爸心爱的车上也贴上了一副红底金字的“车行万里路,人车保平安”。奶奶眯缝着眼睛,不住的打量打量这里,打量打量那里,高兴得合不拢嘴。年三十那天,天刚亮奶奶就起来了,说要准备上供的物品。 爷爷则忙着找鞭炮,说要跟爸爸、叔叔他们去“请神”——也就是去请那些死去的祖先回家过年。我好奇地问奶奶问什么要这样做,奶奶却不肯回答我。吃完午饭,一家人就开始包饺子,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爸爸擀皮儿,奶奶和妈妈包,我和爷爷张罗去买我最喜欢的小摔炮和烟花。不知什么时候,天渐渐的黑了,外面的路灯亮起来了,秧歌队也在震天的锣鼓声中过来了,家家户户打开大门,站在门口燃放着鞭炮热切的等待着。扭秧歌的男男女女,一人一把桃红色的折扇,一人一身翠绿翠绿的袄裤,腰间扎着条猩红的绸带。大家一手挥动扇子,一手舞起红丝带,踏着锣鼓点扭起喜庆的大秧歌。队形也极其多样,一会儿一字排开,一会儿二龙出水,一会儿相互穿插着。每个人的嘴里都在咿咿呀呀的唱着一种不知名的古老曲子。 秧歌虽然扭得有些笨拙,但这时的我们最快乐,手里拿着糖葫芦,在人群中间欢快地追逐、嬉笑,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年味儿”。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除夕之夜,照例是要守岁的。爸爸说,最初的守岁是为驱赶“年兽”,好让人们过个太平年,现在却变成了温馨祥和的家庭聚会。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看着精彩的春节晚会,时而为杂技演员高超的技艺而惊叹,时而为笑星们逗得捧腹大笑。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的年夜饭—饺子就要下锅了。 饺子煮好后,奶奶照例赶紧进来嘱咐我们第一个饺子要朝哪个方向吃,说是要朝着喜神,也就是讨个吉利。春节实在有太多让我感到新奇的地方。大年初一,大人们又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去拜年,把新年的问候和祝福传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小孩子们也穿上簇新的衣服,在大街小巷里尽情的播洒着欢声笑语 我想,春节不单单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犹如肥沃的土壤,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孕育出更多、更大的绚丽和辉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a0021049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