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运用 (共10题;共60分) 1. (6分) (2020高二上·林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 ,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 ,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 .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 .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 .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 . 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 . 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 . 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 1 页 共 17 页 A .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2. (6分) (2020高二下·安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所能把握。《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如前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相对地,庄子提出“虚而待物”“不谴是非”,强调不责于人,因其所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舂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儒家认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 第 2 页 共 17 页 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在此意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庄子其实认为,个体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善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传统,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批评过儒家的仁义礼,因此古今多数人认为他主张不仁不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B . 只有做到庄子的“为善无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才能说是真正的圣贤。 C . 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 D . 庄子主张不拘泥于明确的善恶意识,强调因其所是而是之,体现了庄子的包容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⑤段用《渔父》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的事例,进一步 阐明庄子不责于人,具有宽容精神的善恶观。 B . 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的主张和儒家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准确理解庄子的善恶观。 C . 第④段作者从大恶和小恶两个层面阐释了庄子“为恶无近刑”的内涵,即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D . 本文多次从古今学人对庄子主张的误解入手,辩证剖析,正本清源,深入探究了庄子善恶观的应有之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主张是倾向于立名的,容易引导人们以仁义之名去博取个人名利,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B . 在庄子看来,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治理天下,是有违自然之理的,是以善之名强制他人,不利于和谐。 C . 庄子主张的“为恶无近刑”意思是说,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 D . 庄子一方面诫人行恶 ,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第 3 页 共 17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aa01d7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