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8-24 08:1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游子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题下孟郊自注: 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整体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用 线 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 慈母 游子 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 密缝 是因为怕儿子 迟迟 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

1




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 (史骐生《写怀》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 (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名家点评

《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2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 昊天罔极 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 慈母手中线 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 慈母手中线 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 锄禾日当午 并传。

《唐诗别裁》: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意,与昌黎之 臣罪当诛,天王圣明 同有千古。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4bce4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