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天姥山

时间:2023-01-10 14:18: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白与天姥山

作者:吕洪年

位于新昌县境内的天姥山是浙东名山,自从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之后,其名更炽,声誉日隆。李白既命诗题为“梦游”,人们就推测李白或许没有到过天姥山,无非是其神思向往而已。其实不然。李白早在写“梦游”诗之前就已到过剡中,游过天姥山。他曾四入浙江,三至剡中,二上天台山,对剡中(今嵊州、新昌一带)的天姥山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终老此山的愿望。“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所以李白才以“梦游”为题材寄托自己的情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乃是情理中的事。

根据《李白年谱》等书的记载,李白在唐开元12年(公元724年)出蜀远游,两年后便从广陵到剡中,在开元14年(公元726年)写了《别储邕之剡中》,诗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准备在剡中天姥山“拂石卧秋霜”,即隐居之意。他乘舟泛江南运河到杭州,渡钱江,游会稽,又溯曹娥江抵剡县(今嵊州、新昌),继续溯流东南行,经沃洲、天姥山,到石桥观石梁飞瀑,在天台山北麓上华顶峰,又下山到南麓国清寺。这就是李白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素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滨海。”他在《天台晓望》一诗中也说:“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凡到过华顶峰的人都知道,在华顶峰的东、南、西三面都有高山阻挡视线,只有北面才可俯视剡中盆地和绍兴一带海湾。可知其诗中的“溟”指剡中,“渤”指绍兴一带海湾。李白此行,对浙东山水风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在唐天宝5年(公元746年写下了“梦游”诗。他漫游各地,也总以剡中风光作比,深爱天姥山。故在唐天宝6年(公元747)和至德元年(公元753)又第二次和第三次入剡中而游。

天姥山早在唐朝前就已闻名。其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蕴含深厚的人文景观。它是古神话传说流播较多的地方。据文


献记载,天姥山上原有石壁,刊字如科斗(蝌蚪)。对于天姥石壁上的蝌蚪文,《古谣谚》说:“俗谚曰:夏禹所践刻此壁。”据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云:“天姥山南峰,昔鲁班刻木为鹤,一飞七百里,后放于北山西峰上。汉武帝使人往取之,遂飞上南峰。往往将雨则翼动摇,若将飞奋。”南朝宋元嘉年间,朝廷久闻天姥美名,就“遣画工模楷山状,图于白团扇。”《广博物志》上有这样一段话:“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故汉晋以来,多隐逸之士。沃洲、天姥是其处。”天姥山一带又是当时道教活动频繁的地区。东晋后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佛道相融,玄风四起。王羲之辞官归隐剡东,素奉五斗米道,曾炼丹于新昌鼓山,创金庭道院于王罕岭。上层人士为道,一时成风。南朝至隋唐期间,著名道家人物纷纷入剡,先后入剡的著名道人有葛洪、赵广信、褚伯玉、顾欢、孙韬、司马承祯、吴筠、贺知章等。道教称仙人居住处为“洞天福地”。天姥山被定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六幅地。据说仙人不在人世,只有漫游名山才可寻到。李白酷爱神话,信奉道教,会稽贺知章等人又是他的诗友和道友,所以慕名而往天姥山,也就不奇怪了。

正因为李白对天姥山情有独钟,便在他“奉诏入京”而不久又“放逐还山”时,借假天姥山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意。诗人通过奇异美妙的神仙境界的描绘,抒发了他在济苍生、安社稷的追求失败后的苦闷心情,表现了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蔑视权贵的高尚精神。艺术上,诗人运用奇特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将梦中的仙境和丑恶的现实世界结合对比,将对幻想的追求和人生的探索联系起来,超过一般山水游仙题材的范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歌中既写谢公(东晋诗人谢灵运)走过的山路,写当年谢公所见的熊咆龙吟、洞天石门景象,同时又写自己想象中的神话境界,如“空中闻天鸡”、“日月照耀金银合”等。李白是把天姥山作为诗歌的独立意象来描绘的。如说“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等等。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天姥山和浙东“唐诗之路”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e58d01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