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戏”的课堂

时间:2022-04-10 20:22: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的课堂

教师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友善的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和表达,从而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这是新课标的灵魂。有人把新课标下的新课型形容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是这场的主角,教师的作用是教学设计和课堂艺术的处理,带学生入戏,让学生唱出悬念迭出、异彩纷呈的好戏。那么,在阅读与鉴赏中,我们采取哪些课型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微见。



一、探究课——掀起你的盖头来

探究课型是指将一定的课文设计成若干个子题,引导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哪些课文适合采用这种课型呢?



1.词浅意丰,情感浓烈,意境独特的课文

学生似乎能读懂,其实很可能只停在文字的表面而无法抵达文章的灵魂深处。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情真意切,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文章大段地描写了地坛的衰败景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如果教师逐一讲解,学生恐怕难以走进文本。这样的课文,就应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2.文本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阅读上的疏远感

如《孔雀东南飞》《雷雨》等既是名篇,其内容又与学生有相当的距离。让学生自由阅读探究,就可以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以《孔雀东南飞》为例。首先,展示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罗映珍的颁奖词,让学生明确颁奖词的写法基本上遵循概述+评价的叙写形式。其次,再次阅读诗歌,捕捉触动你心弦的点点滴滴,推选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诗中人物。最后,将选取相同的剧中人物的同学组成同一小组,进行质疑探究,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进而写成颁奖词。



二、质疑课——懂你愈多就爱你愈深

有些课文如小说往往在生活的常态下隐含着深刻的含义。由于生活阅历及鉴赏能力的制约,学生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在这些地方,教师就要巧妙地设疑,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如《宝玉挨打》一文,如果只是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情节上波澜之妙了解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了解以贾政和宝玉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与叛逆思想的尖锐对立,我认为远远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匠心,还必须要追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贾政对宝玉下此重手?他对宝玉有真爱吗?他对贾母、王夫人、宝玉的表现是如此不同,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宝钗与黛玉一个送药一个送泪……这些追问,必将使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处探索。使学生不仅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还看到了人物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






这种质疑课型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追问的品质和创新思维。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学贵有疑于不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才能到人类精神的纵深处神游,感知其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优秀的精华作品。



三、对比课——你的爱是如此与众不同

有些选文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学生对选文的作者也深感陌生,对于这样的课文和作者,就可用对比法。对比法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对比、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对比,同一作者相似作品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对比、不同作者不同文体的对比等,使学生在相互映照对比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以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为例,这篇文作既表达了作者忍辱偷生的痛苦,也表达了他完成著作的决心,还有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思想,但学生对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理解起来有难度。对此,我联系学过的《项羽本纪》和屈原的《离骚》,针对择生和择死这一生命的选择对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是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磨难,司马迁选择了生,项羽选择了死,你如何看待二人不同的选择?同样是选择了死,屈原和项羽又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在对生与死的深入思考中,对司马迁人生态度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了。这种对比课型的价值在于: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自我阅读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和作品的特点,感知到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



四、读写(说)课——我的生命如此精彩

阅读和鉴赏,既要促使学生的精神成长,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就是以读促写。因此,要在理解、欣赏课文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模仿练习和纵深感悟,是之谓读写课型。哪些课文适合读写课型呢?诗词、散文、部分经典段落。



比如诗经中《氓》一诗,可让学生改写成现代诗;学习《黄州快哉亭记》后,看作者苏辙,谈谈我的人生观;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情真意切的邀请信,以《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约吗?》为题,写一封100字左右的回信等,鉴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这种读写课型的价值在于:使有限的课堂资源得到充分的拓展!我国古代著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一理论在现代文艺理论里实际已涉及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二度创造借用这种理论,将学生学习课文时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感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既扩大了原作的内涵和外延,又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发现自我生命的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70675b38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