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那尼》的“浪漫” 作者:党丽娜 来源:《人间》2016年第32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艾那尼》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雨果1830年的剧作品,该剧于同年上演成功,这在法国打破了浪漫主义只有理论而无成功作品的尴尬处境。本文以浪漫主义视角为基点,从剧作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对《艾那尼》作以剖析,以此来讨论浪漫主义对戏剧艺术的影响以及与古典主义相比较之下的戏剧的突破与发展。 关键词:浪漫主义;《艾那尼》;情感;心灵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864X(2016)11-0007-01 一、引言 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于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作为文艺史上的一种思潮,它首先是以新古典主义的对立面而登上舞台的。“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①。”在此基础上,它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题材的“逼真”、体裁的“合式”和形式上的“三一律”。“逼真”的规范,以寻求更高层面的真实。相比之下的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完全相反,浪漫主义在描写时充满了“想象”,多抒发“自由”、“情感”,多描写“自然”,并且多用“象征”手法。“合式”的表现在对戏剧悲剧、喜剧格式的限制上,如悲剧的人物应为统治者或贵族,故事要关乎国家存亡之大事,语言要典雅凝重。喜剧则是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多用口语;雨果提出了美丑结合的体裁观。而在人物描写中强调典型化。“三一律”是戏剧理论的重要概念,新古典主义者强调每出戏只能有一个情节,同时,时间地点也应该是统一的。到雨果的时候,“三一律”已被驳为“二一律”并最终成为“一一律”即情节的一致。他说“情节的一致是必须的,就像其他两个一致是无用的一样。正是情节的一致,表明了戏剧的观点;由于这一点,它就排斥了其他两个一致。戏剧中不能有三个一致,正如在绘画中不能有三条平行线一样②”。在《艾那尼》的序言中,雨果直接说“浪漫主义就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③”。因此,在这里将《艾那尼》作以浪漫主义典型进行分析。 《艾那尼》是雨果浪漫戏剧的代表作,它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雨果的艺术解放思想,讲述了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艾那尼的复仇与追求爱情的悲剧。全剧共五幕,分别为“国王”、“强盗”、“老人”、“陵墓”和“婚礼”。第一幕共四场,主要讲述了国王堂·卡洛斯与艾那尼之间的冲突以及艾那尼与堂娜·莎尔的爱情;第二幕中国王与“强盗”艾那尼发生了正面冲突,共四场;第三幕共七场,主要讲述了老公爵接待“强盗”艾那尼为客人,并在国王逼问艾那尼下落时守口如瓶,为了报答老公爵,艾那尼做了承诺;第四幕共五场,这一幕主要围绕艾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c58715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