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

时间:2022-12-05 05:4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我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

摘要:人事管理素来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我国古代官员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认识和学习这些思想,对于认识我国人事管理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事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选官制度、用人思想和官员素质三个方面。

关键词:人事管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进人封建社会以后,我国封建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军功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第一,军功爵制度的创立。军功爵制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需要出现的,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开始瓦解的春秋时代,确定于秦,延续到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选官制度。其基本宗旨是按照军功的大小,赐给臣民田宅和食邑,封给爵位。这种选官制度,使一些家境贫寒、出身低微的人或获得了建功进身的机会。

第二,察举征辟制度的实行。封建地主阶级在彻底战胜奴隶主贵族势力,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于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征辟制。察举即由三公、九卿、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官吏,根向朝廷推荐人才,经过考核授予官职。皇帝有时也下诏征聘名人出任较高的官职。察举征辟制扩大了选官范围,增加了中、小地主做官的机会,保证了封建政权统治的需要。但是,也会出现营私舞弊现象。

第三,九品中正制度的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品第人物时一般均能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专重家世门第。

第四,科举制的建立。科举制是由国家定期举行分科考试,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选拔各级官吏的主要标准。



二、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一)关于治世之本,惟在尊贤、尚贤思想。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实行人治的社会。在孔子之前,周代在用人上重视宗法血缘关系。孔子除了亲亲之外,竭力主张尚贤。由此可见贤才在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性。




(二)关于德才兼备,任贤使能,唯才是举,量才授职的选才和用人原则。在举贤时,要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举才择人不分亲疏,惟贤能是举。



(三)关于查审考绩,是非功过,赏罚分明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们认识到用人中察审考核的重要性。如荀子认为,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所以,必须严格察审,黝险幽明。



三、中国古代的官员能力素质我国古代官员的素质是指官员自身应具有的品德,战略眼光、宽广胸怀等。而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应具有的外在行为,是二种卓越的领导才能,其内涵要求领导者具有丰富的经骏,渊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力,开拓的创造性和独具慧眼的用人之道。

(一)战略决策。在中国古代的领导活动中,决策者大多凭个人经验进行决策。但其中不乏科学决策的范例,如孙武的战略决策思想,其科学性举世公认。

(二)以身作则。孔子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的九思三戒要求领导者看问题要明晰,听意见要清楚,平易近人,谦恭和蔼,对事业忠诚,对工作负责,钻研问题,注意后果,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时刻注意克服腐化堕落、好狠斗勇和贪得无厌。



(三)自我完善。领导素质的提高,必须经过实践锻炼以实现自我完善。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赢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领导者的意志,增强领导者的见识。

(四)兼权孰计。荀子认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兼权(全面权衡)、孰计,(深思熟虑)的素质。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真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屠;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央。他还提出虚壹而静(虚心、专一、冷静)的思想方法,全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善借智力。高明的领导者善于借智借力,设法实现自身能力的扩展。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效其材,君因而住之,故君不穷于能。洲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我国古代人事管理的上述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基础。通过分析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人事管理的传统基础,对古代人事管理的积极因素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剔除其不利的因素,并结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新的内容,以期完善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这是人事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土立。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太祥。秦汉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研究[J].1999.



[3]刘太祥。中央行政决策机制研究[J].2003.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d3653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