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黄莹莹的论文

时间:2022-12-15 05:2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大黄莹莹的论文

本文发表于《江淮论坛》2011年第1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社会科学研究中“论方法”的重要性,旨在弥补“方法论”与“调查方法”割裂的现状,强调要在具体方法的操作中分析其方法论内涵与来源,在方法论的指导下改善现有的方法。文章进而基于实地调查经验,具体分析了定性调查中“聊天”“旁听”“体验”三种方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扩大了“主体”与“互动”的概念,突出了研究者与被访者之间共述、共景、共情的重要性。唯有此,才能更加充分地实现定性调查方法论中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才可能突破被访者“无可表述或无法表述”的局限,更加接近“主体呈现的真实”

一、问题的提出

定性调查在社会学领域正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相关的研究和论述却相当缺乏。

已有的文献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容:一类是译介国外的方法论与理论视角2)﹔另一类是把定性调查的若干方法比如访谈、察、文本分析、焦点组访谈等作为方法教程的一部分(3)﹔还有非常少量的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及方法论和方法(4人类学对于定性调查中的“参与观察法”向来很重视,大部分人类学家都在使用这种方法,在方法论方面的论述也相对比较成熟。(5但是在中文文献中,专门论述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论文也


是偏向于方法论的探讨,实施过程很多时候则被视为“不言自明”而加以省略,或者仅仅散见于正文之中。可以说,少量的有关定性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尚未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形成“方法学研究气氛。这主要表现为至少4点局限性:1主要停留在“译介”而不是“研究”,缺乏对于调查方法本身的具体分析与反思,更缺乏从具体调查实践出发的总结与论述。2)往往仅仅讨论理论视角,或者是仅仅教条式地介绍已有的几种方法,缺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缺乏本土性,也缺乏反思性。3)重方法论,轻方法。“方法论”的论述通常被认为“更有深度”;具体的调查方法则仍然主要局限在教科书的范畴,没有意识到调查方法也需要“论”

4)方法论与方法之间呈现割裂、甚至是两张皮的状况。一方面,对于方法论的论述往往既没有具体调查方法的支撑,也不注重如何在实施中加以贯彻,往往呈现为空中楼阁。可是另一方面,具体调查方法又往往是只有陈述却无论述,既不清楚其中贯彻了何种方法论,也不清楚该方法对于方法论有什么意义,结果似乎成了盲人摸象。有鉴于此,本文的定位首先不在于创造新的方法,也不在于抽象地谈论方法论,更不是译介具体调查方法的条条框框,而在于“论方法”(6)。也就是说,本文希望基于中国的调查情境与实践经验,分析与论述定性调查的具体方法及其操作过程,以便揭示其方法论内涵与来源,并且在方法论的指导下改善现有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2f16d0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