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造化中得心源行草书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唐代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之后,便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指导,“造化”指的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感悟。对于图画而言,甚是形象,图画师于自然,画师加以构设,有神有形;而对于书法而言,似乎略显抽象。作为文字,书法如何师于“造化”呢? 自然是艺术创作之本,是创作的灵感之源。文字之初,就是以大自然为师,古人通过自己的思想意识将自然的物体模仿和再现,也就有了最初的象形字。早在殷商时期,人们用利器将文字刻在龟甲与兽骨上,也就是甲骨文。作为已经考证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古文字关于物的,多师于自然,这里多是师于其形。随着汉字的演变,“象形”占的比例似乎越来越少,这是否意味着书法与自然再无多少关联呢?书画同源,书法也具有其“画性”。 从源头上而言,绘画是将自然中真实的事物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若说有的字也是仿着一样事物的形态来表现,那便是一种抽象的表现。比如东汉时期的崔瑗所作的《草书势》曾说:“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草书写于纸上,似乎有画意,像野兽踮起脚飞鸟耸起身体准备飞驰离去,也像狡黠的兔子即将奔驰还未奔驰,而一旁的笔划像是螳螂抱着枯枝……此处以草书为例,更加形象。审美,似乎会有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其实深究起来也都一样,因为其根源一样。因此,我们在鉴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同样是从其形、神去看,若是从其中看出画意,也能领略到其中的自然气息。 然而书法的“师造化”并非单指师其形,若真的单师其形反而弄巧成拙。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曾于《书谱》中写道:“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唐代以前,社会上有一些书体,诸如龙书,蛇书,云书,露书以及龟书,鹤书,花书和芝英书,顾名思义,这些书体都有其图像标志,即在文字中加入龙、蛇、云等元素的图案。所谓“图真”便指的是模拟自然形态,“写瑞”指有的人将灵芝、麒麟一类的祥瑞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为装饰笔画混入书法作品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9b9b3275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