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您好!我不知道您是否了解人从小成长为大人的途中有效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在3-4岁的时候,这时候的孩子无论做什么常常喜欢自己去独立完成,虽然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常常爱说的话是“我自己来!我来做!……”第二反抗期就是青春期,也就是12-15岁这一年龄段。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有的学者亦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第二反抗期的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 形成原因: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理方面:成人感与半成人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方面:进入“心理断乳期”,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社会因素方面: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阴时,就会引起反抗。 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 不好意思,我将这些理论打在了上面,是希望对您如何去了解这位学生有所帮助,因为必竟他正是处于第二反抗期的时候。 我想如果要想再一次让他对您产生那种信任与依赖,首先您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去与他交流,不要再让他认为他只是一个孩子,要像尊重大人,比如像与您的同事啊或是朋友时交流的那种语气与他交流。因为在他的内心他已经是成人了,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不靠任何人去生存了!然后用真诚去打动他!关心他!让他能感觉到您是真的很在乎他,关心他的!还有就是在您与他交流的时候随时去发挥了,呵呵! 下面是我从网上搜索到的一些关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度过第二反抗期的内容。我知道您不是他的家长,不过作关心他的老师,我想也会有所启发吧。 (三)“第二反抗期”的特点与成因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青少年期又称为“心理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快于心理发育的速度,因而造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较大困惑和不一致, 主要表现在五个矛盾的方面:独立性和依赖性、成人感与幼稚感、开放性与封闭性、渴求感与压抑感以及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表现出特殊的行为特点。比如学习困难,成绩不稳定,考试焦虑;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应对挫折水平较低;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记忆力衰退;性心理苦恼等。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他伤的现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伦是社会学家还是伦理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行为理论学家,在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都发现几乎共同的特点:不健康或是不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构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包括一般心理适应、生活满意度、生活目标、无助感、自尊程度)都有着显著的相关,也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重要因素,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人格特质的构成。另外,亲子关系的冲突还会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辍学、早孕早婚、吸毒等,而长期、激烈的亲子关系冲突更甚至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 青少年阶段亲子关系冲突加剧的原因很多,从青少年方面可以归纳为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如前所述,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上迅速发展,快于心理的发展,必然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冲击,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使得他们面临着成长的巨大困难。就心理而言,这一阶段青少年心理上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认知方面,产生了对父母(权威)的“去理想化”,自我意识以及行为自主期望的增强。在情绪方面,进入“青春期躁动”期,出现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在性心理方面,更多关注异性对自己的评价,性心理的逐渐成熟激发出对性行为的渴望、好奇和尝试。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和发展,与他们父母所具有的意识水平、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标准有着密切的关联,对绝大多数家长而言,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较为明显的冲突。 精神分析大师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感(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建立起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身在社会群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即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就会形成良好的品格。反之,如果他觉得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也就是剥夺了自身的存在,必然造成角色混乱,便会以令人吃惊的力量反抗环境,形成对父母、老师乃至对社会的不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如何陪伴孩子度过“第二反抗期”? 就人的一生而言,青少年时期仅为一个短短几年的过渡时期,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正是由于具有的过渡性,使它极易成为一个不稳定的时期,并可以导致原本潜在的亲子关系冲突变得更为明显,让双方陷入苦恼。因此,在青春期,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必须经历不断调整的过程,由原来单项依赖的关系转变为双项关系。如果亲子双方能妥善处理,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调整过程,建立起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亲子关系,否则将会导致各种行为问题、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处理好这个时期的亲子关系,主要动力应该是处于亲子关系另一端的父母: 首先,要了解青少年时期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做好思想准备,正视孩子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表现,注意调整与他们的关系和对他们的态度,帮助他们顺利渡过第二反抗期。“第二反抗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由于成人感出现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青少年此时已具有成人的意识,但还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却往往关注于孩子半成熟的一面,忽略了他们的成人感这一发展事实,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亲子矛盾。因此,要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和依从于自己的对象,而应适度分离,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看待,做到以友相待,尊重其隐私权,遇事多加倾听和商量,交流思想,进行良性的沟通。以朋友的身份引导青少年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其次,青少年时期是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显现的时期,也是早期已经形成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问题的解决将会非常困难,必然对成年以后乃至终生健康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性影响。所以,父母一方面要在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中,使孩子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避免过度的压抑,并敏锐发现孩子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已经表现出来的问题正确看待,及时给予调整和引导,必要时带领孩子向专业人员求助,帮助他们成就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219e0cb4daa58da0114a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