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石潭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 本文是他________ 、二、《小石潭记》鉴赏 的第四篇。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主备人:康学海 审核人: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______,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是属于________的范畴。 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_______人。 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学习 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 (1)水尤清冽 尤: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目标 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2)佁然不动 佁然: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4)斗折蛇行 斗: 蛇: 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6)不可久居 居: 课时 2课时 .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 (7)悄怆幽邃 悄怆: ..步骤: 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8)以其境过清 以: 清: .. 第一课时 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 (9)往来翕忽: 【资料链接】 一、导入新课。 义。 6、翻译下列句子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唐德宗贞元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摇缀( ) 隶( ) 篁竹( ) 清冽( )著名文学家。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是一位学识......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为坻( ) 为屿( )为嵁( )佁( )然 九年考中进士,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他........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 互 寂寥( )无人 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第二课时 2、作家作品简介。 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一、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柳宗元是我国 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1.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原文回答) 东”或“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的 、 、 、 、 和 , 并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这“不凡”是以“怪”的面(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的鱼儿的? 大于诗。 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的? 三、呈现学习目标(见学习目标) “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5)纵观全篇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的景物的? 四、自主学习 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6)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呢?那些语句能体现出作者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由于八记遗址都在永州城态奇特,“为坻,为屿,为,的情感?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郊,故称《永州八记》,按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2.小组交流、展示问题 3.全班展示课文翻译情况,提出疑难,教师点拨。 写作顺序为:《始得西山宴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五、当堂检测 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二、合作研讨 点拨升华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怎样来写的?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2.理解人物的“乐” B.为坻(chí) 为嵁(kān)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中的一块净土。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了哪 C.参差(cēn cī) 佁然(yǐ)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D.俶尔(shū) 翕忽(xī) 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 (2)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2.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 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会产生什么感受呢?(乐)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________。他在做永州司马时课 题:25.《小石潭记》 课 型: 新授课 3.体会人物的“忧” (1)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分析一下 三.展示点评 拓展延伸 1.主题的理解: 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我们曾经学过一些柳宗元的诗句请写出两首 四.小结 1.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2.本文的写作顺序: 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五、当堂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 ① 径:直往。② 垠:yín,边;界限。③ 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④ 俪:lì,栋梁。⑤ 箭:箭竹,竹子的一种。⑥ 数:cù,密,与“疏”相对。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⑧ 更:经过。⑨ 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 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诚 chéng ⑪ 真心,不虚伪。《列子·汤问》:“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⑫ 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 ⑬ 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⑪ 逾黄茅岭而下 (逾:________) ⑫ 其一少北而东 (少:________) ⑬ 窥之正黑 (窥:________) ⑭ 良久乃已 (已:________) ⑮ 益奇而坚 (益:________) ⑯ 愈以为诚有 (愈:________) ⑰ 则其果无乎 (果:________) ⑱ 而独为是物 (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⑪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句: _____ ⑫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句: ⑬ 是二者,予未信之。 译句: 4、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课后记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1bce9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