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评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 作者:杨伟民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0期 摘 要:伊里奇(Ilvan Illich)倡导废除学校代之以教育网络(educational work)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伊里奇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当代美国教育网络使用情况,客观的对伊里奇进行的评价。 关键词:伊里奇 非学校化社会 教育网络 伊里奇(Ilvan Illich),[美],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批评家,本世纪60年代西方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不仅揭露了学校中埋伏的种种弊端,且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教育只有一种途径——废除学校代之以教育网络。他的教育思想在国际教育界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一、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的主张 伊里奇把“隐蔽课程”作为批判学校的突破口。“这种隐蔽的结构形成了一门课程。它永远不受教师或校务委员会的控制而独立存在。它永不止息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化的成人作准备;学习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会的东西是无价值的。我把它叫做学校教育的隐蔽课程,因为它构成了制度的不变结构,只有在它的范围内,所有的课程改革才可以进行。”[1] 伊里奇对学校的隐蔽课程深恶痛绝。他认为学校的根本问题就出在隐蔽课程上。由于隐蔽课程的存在,学校不仅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教育职能,而且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使教育发生了异化。而且今天的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它依仗自己的垄断地位哄抬高价;所以,今天的学校教育所从事的已经不是教育,它与教育的实质和本真相去越来越远。所以他提出废除学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废除体现垄断阶级利益的学校制度和机构,即制度革命;二是废除人们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对学校的简单依附,即心理革命。所以伊里奇喊出了“废除学校”的口号,提出建立“非学校化社会”的主张。 二、历史的视角分析伊里奇思想产生的原因 伊里奇对当时美国教育的反思和批判,在考察学校时并没有利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学校进行溯源,只是直接描述了当时美国学校的种种弊端。要理解伊里奇为什么主张废除学校, 就必须对美国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简单的考察,以便从学校和教育的关系来正确看待制度教育下的美国学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殖民地时代,由于生存条件艰苦,学校并不兴盛。“教育掌握在教会和家庭手中,以后成立了学校,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社会和社区的主体结构。”[2]教堂是主要的教育机构。当时美国的教育主要采用偶发、非正规的形式。 到了近代,新成立的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导人看到施以公民良好教育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视教育为立国之本,积极推动建立自早期教育至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免费公共教育体系。在国家的推动下,到1900 年公立学校(common school)在美国已经牢牢确立起来,成为教育的主要机构,而且在服务于经济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二战后美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大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在庞大的生产和社会组织面前,人感到自己被异化了,生活成为一片虚无的迷惘。 伊里奇用潘多拉的盒子作比喻来阐述制度的起源。他指出从古希腊起人类就开始使用理性设计的制度来建立和保障人类的美好生活。“人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理性设计的世界中,人按自己的理性设计和改变着世界,包括对学校的设计。”[3]人类教育的演变过程为:从偶发、无组织的非形式化教育到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再到系统的制度化教育。从学校系统的形成至今,教育制度化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它开始成为反思的对象。随着制度化教育弊端的暴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崛起,人们像是返璞归真,开始对非形式化、非实体化和非制度化教育刮目相看。 三、美国网络化教育的现状 伊里奇喊出了“废除学校”的口号,提出建立“非学校化社会”主张的同时,设计了未来的愉快的教育机构——四种学习网络。“第一种网络是方便教育对象进入学习的网络,有书籍、收音机、显微镜、电视机等。”[4]第二种是“择能交流”网络,希望掌握一门职业技术的学生与能够向他们传授这门技术的教师发生联络。第三种是“同等水平协作”网络,他们以共同的利益和兴趣为原则,通过计算机进行活动。主要用于希望与他人分享某种共同兴趣的人。第四种,是独立性教师体系网络,协作完成某些指定的比较困难的任务。 那么伊里奇设想的学习机构在当今美国实施的怎么样了呢?当今的美国作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在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点。大约有75%的美国大学提供网上教育,5百万成年人在学习。在美国,因特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成人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运用。“斯坦福大学通过因特网.利用Email联机交谈、Web教材、电子公告报、联机图书馆和联机检测等途径,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和凤凰城大学网校学生从注册人学、缴纳学费、购买资料,到教学研讨、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毕业典礼等,所有环节都在网上完成。”[4]相近地区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开设班级的电子邮箱和论坛,学生可以在论坛上交流各自的作业和观点,教师也会在论坛里给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会议系统进行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或收取答复。评估显示,网上校园的教育质量不低于甚至高于传统院校的教育质量。 美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教育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在短短几百年间,美国教育经历了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伊里奇生活在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的时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代,他觉得学校教育这个壳已经不再适合教育,于是迎合六七十年代终身教育的潮流提出废除学校,而追求了非形式化、偶发的教育。可以说到伊里奇这里美国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非形式化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四、评价 伊里奇批判了社会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过分依赖学校的做法,但他对学校现象进行批判时,并未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分析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学校化社会走向非学校化社会,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尽管伊里奇的理论带有明显的激进、浪漫以及空想的倾向,不少人也因此对他的理论持批判态度。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他对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揭示、分析和判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是学校的特权,社会不能过分依赖于学校。因此,我们在丰富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使学校不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应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将视野从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使教育突破学校的限制,走入社会的每一角落,每一机构。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51. [2] 榺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 [3] Ivan.lillch.Deschooling societuy[M].NewYork:Harrow Books,c1971:154. [4] [美]伊里亚斯,梅里安.高志民译[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208. 作者简介: 杨伟民(198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3de7c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