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形象

时间:2024-04-08 13:24: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娜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典型.她纯洁善良,诚实端庄,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女性。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当她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渥伦斯基相遇时,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爱欲终于冲破了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的向渥伦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俩人很快坠入情网。安娜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而走。这也许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在一个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她体验了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美和紧张,品尝了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了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了与爱人相伴出国旅行的幸福舒畅......她对渥伦斯基倾注了全部的爱。可是安娜并没有意识到,她那如火如荼的爱伤害了渥伦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他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挣扎时,还自己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渥伦斯基感到她的爱是沉重的,阴沉的。所以他逃避安娜,这无疑是安娜走上极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临死前的安娜不再信任任何人,她怀疑渥伦斯基与索多金娜幽会,怀疑真心爱她的吉蒂和朵丽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像恨渥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他大吵大闹,一会儿低三下四的向他认错。她突然有了很多错觉,一会儿像见到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象渥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听见渥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在敲一块铁板。她莫名奇妙的恐惧,不感一个人呆在家里。她竟会忘记自己梳过头没有,忘记自己身在什么地方,她盲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想起十七岁时跟姑妈去朝拜三圣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态,满怀恶意对待别人,她故意在吉蒂面前说,你丈夫来找过我,我非常喜欢他。,并且明知自己不是好意。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的漂亮了渥伦斯基就不会离开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活着”......安娜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混乱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到那火车轮......


安娜的悲剧是她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安娜感情强烈而真挚,她鄙视那些虚伪的贵妇人,她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公开自己的恋情.冲破上流社会的精神束缚,敢于对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和家庭秩序挑战。她用于舍弃一切,不惜背弃丈夫,舍弃儿子.这一点在于当时和我国的封建传统观念有些违背道德。但她不甘做虚伪,冷漠,枯燥的大官僚的玩物,破坏了贵族伪善的家庭秩序,去追求真正的爱情.她并不为上流社会的地位而遗憾,只是感到愤恨。她不为离开卡列宁而后悔。但去感到负罪感的折磨.她把爱情当作生命,.都是为了爱.她与渥伦斯基同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社会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她意示到渥伦斯基对她冷淡,而且已无路可走,生活把她逼上了绝路.她没有身份,卡列宁不和她离婚,不让她见儿子折磨她.在那种环境中,她惶恐畏惧,精神极度紧张。而安娜却选错了对象,花花公子渥伦斯基不理解安娜的心情,灵魂里有很多恩德,觉得安娜身体变坏的时候就不爱她了.而安娜爱他愿意为他牺牲一切,但他舍不得功名,舍不得上流社会.他在安娜的悲剧中成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摧残安娜的一个工具是他使安娜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说,杀死安娜的是那个她生活在其中,包括她的丈夫,她的情人在内的上流社会。尽管她向整个封建社会挑战,敢于冲破樊笼,追求幸福,追求自由,但她还是摆脱不了外界的压力和心灵的束缚,她是整个社会制度和观念体系的在劫难逃的牺牲品。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去记恨别人。上帝说,伸冤在他,让我们要依靠他,把我们的痛苦与磨难都对他说。而他必报应,是让我们不要去报复别人,就算别人对我们做了不好的事,也不要去记恨、报复别人,因为上帝知道我们所受的苦,他会为我们主持公道,但我们要宽恕别人。



下载PDF阅读器

本文对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出有针对性的非传统性解读;在托尔斯泰哲学观中人性与伦理和信仰的冲突中,重新阐释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论证了作家赋予女主人公一种圣徒式的死亡,是要通过死亡赎回她自身的清白,而正是死亡能够显现出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而对"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另有所指的运用,体现了托尔斯泰所代表的传统俄罗斯民族文化品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381c60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