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扫墓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 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英烈故事: 黄继光:民族英雄。1931年剩余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九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2岁。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大约始于周代,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1、春风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2、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3、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4、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5、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早。 6、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7499b2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