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阿甘正传与不断变化美国梦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M/电影文学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2009年第9期97 [摘 要]影片《阿甘正传》被众多观众及影评人所熟悉,从其取材到拍摄都堪称经典。影片主角阿甘所历经的时代也可谓是美国历史上众多矛盾纷争突发的时期:越南战争;肯尼迪总统遇刺;水门事件的发生以及修改了传统“美国梦”,影响深远的“反文化”运动。如今,“美国梦”再次被美国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点燃。这个隐形、却又无时不在领导美国人行为和生活原则的梦想,如何在变化中影响着过去和现在的美国。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梦;“反文化”运动■黄 燕 陈颖聪 谢 芳(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一、引言由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根据温斯顿·格鲁姆同名小说改编),于1994年摄制的彩色影片《阿甘正传》,获得该年度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奥斯卡金像奖,成为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同时它也是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影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阿甘,智商尽管并不高,但在他身上赋予了在20世纪的美国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由罗宾·莱特·潘饰演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拍摄背景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时值多种矛盾的集合体:备受谴责的越南战争;骇人听闻的总统遇刺;不光彩的水门事件以及影响深远的“反文化”运动。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当时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因为它不仅仅属于当时的美国,也属于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此外,影片中作为当时“反文化”运动一个典型代表的珍妮,在用一切可能修改着传统的“美国梦”。 二、什么是“美国梦” (一)什么是传统的“美国梦”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州,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300年后,这个国家已成富饶之邦,然而,“美国梦”并没有消逝,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它拥有了更多的“内涵”。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国梦”?“众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观点不一,不同的美国人也有不同的解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朗·梅勒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此回答。不过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朗·梅勒说。如在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而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然而,在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这也成为传统“美国梦”的特征。那么,影片中的其中一个历史背景:“反文化”运动对那时的“美国梦”又有何影响呢? (二)“反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国梦”1.什么是“反文化”运动提起“反文化”一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美国60年代的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以及嬉皮士们在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和纽约郊外伍德斯托克的昼夜狂欢,乃至以后的“政治正确”,多元文化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严格从字面上理解,“反文化”运动是指始于美国60年代,随着越战的结束而告终的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一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第一次将“反文化”归结为以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青年人抗议运动为特征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他于1969年出版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在嬉皮辍学者和学生中的激进分子这两个分裂的群体中间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反文化,亦即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在他的定义中,反文化运动是指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和和平。就运动本身而言,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民权运动;②反战和平运动;③文化反抗运动,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抗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抗议运动的主体为在“婴儿潮”头十年出生的人。虽然此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70年代中期暂告一段落,而在文化领域而言,由于嬉皮士们的反抗手段日益激进,运动也因逐渐失去了社会的广泛支持而日趋衰落下去。然而“反文化”运动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改变着传统的“美国梦”。2.“反文化”运动对传统“美国梦”的影响前文中已提到传统的“美国梦”,总的说来,传统“美国梦”尤其注重物质上的积蓄,侧重于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在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嬉皮士们采取了各种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大相径庭的极端方式,极大的表现出对资本主义传统价值观的怀疑以及对工业社会和富裕生活的反抗;他们更多的是看重精神上的满足,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他们颓废的生活方式背后,却闪烁着一种激进的、愤怒的、甚至不乏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之光。究其根本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60年代美国经济的急速增长。近六成的家庭自报工资收入属于中产阶级。仅从40年代后期起,平均家庭收入已由3083美元提高到了5657美元。用阿道夫·伯利的说法,美国那时是“奔驰的资本主义”。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则把这时的美国社会称为“丰裕社会”。②电视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次证明了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从而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说教。③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婴儿潮”一代开阔了眼界。年轻人普遍地倾向变革,喜欢质疑,不相信说教。从科技到教育,从就业到生活,当时的美国较之以往出现了日新月异的提高。此外,则是当时美国国内外的危机:一是美国国内的社会动荡,二是冷战的阴影。这些都成为传统“美国梦”发生变质的客观因素。早在1955年秋,爱伦·金斯堡在旧金山第6画室朗诵了他的长诗《嚎叫》中“火神”(Moloch)一章,震惊了美国听众,成为美国第一位引人注目的“垮掉派”作家。诗中,他大胆地讴歌了青年反叛者用以反抗金钱、机器和战争为主宰的社会的理想:毒品、疯狂和同性恋。不少评论家认为,爱伦·金斯堡的这首长诗为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指明了方向。 三、《阿甘正传》与“美国梦” 影片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意在通过此片重新肯定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所谓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社会条件改变了,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基础和行为改变了,反映这些条件和利益、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调整变化。就此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转变,但很难“淡化”或消失。但就其涉及的价值观而言,美国知名社会学者李普塞列举出五项:即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粹主义和放任经济。以后的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乐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主义、潜在的种族优越感以及霸权主义。而当时在充斥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越南战争以及冷战对峙、经济繁荣和社会动荡等方面的问题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75eb01b52acfc789ebc9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