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对通过视觉设计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2-05-22 16:44: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波普艺术对通过视觉设计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启示

作者:吴笛

来源:《中国共青团》2017年第07

波普起源于西方,具有使用现成品、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强调与大众传媒的结合、诠释社会现象和风气等特点。 近年,在微信朋友圈流行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画并配以文字。文字使用了具有大众文艺特点的句式,糅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表述。此类作品具有鲜明的波普特征,在网络广泛传播,并经由网民不断创作充实。青年作为新鲜事物的追捧者,在此类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此类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接受、广泛传播的原因值得青年工作者加以研究、学习和应用。 波普艺术的发展

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1956年,英国艺术家汉弥顿(Richard Hamilton展出图片拼贴作品《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趣?》,画面中,一位男子手举POP字样的棒棒糖,波普一词由此诞生,并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广泛传播。由于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至20世纪70年代,波普创作趋于符号化,逐渐失去活力并分为两个流派: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前者继承了波普的明亮色彩,但对造型进行抽象和概括;后者继承了波普的艺术内涵,并在日后成为美国当代艺术的主流。

在中国,伴随改革开放,留学海外的青年艺术家将西方文艺思潮介绍到国内。波普艺术东渡之初,即与中国的政治生态发生联系,催生出政治波普。1989中國现代艺术,王广义作品有格子的毛泽东像,成为波普样式的标志,毛泽东肖像在中国被广泛绘制和使用,具有现成品的性质。画面中的方格子,暗指图像放大的九宫格,是波普艺术家放大广告帖画时使用的绘图工具。此后,张晓刚的历史照片、刘伟的中国军人、李山的毛泽东肖像等逐步确立了中国政治波普的面貌,即用波普的艺术语言,描绘东方政治符号,夸张再现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直到90年代中后期,伴随社会进一步开放,中国艺术家逐步认识到了西方文艺思潮的实质,加之,国际环境缓和,滋生政治波普的国际条件减弱,波普潮流逐渐衰退。但是,仍有文艺工作者深陷其中,此后创作的重复性题材作品被称为艳俗艺术,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产生负面影响。 波普艺术的特点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波普艺术在发展初期都呈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中国,80年代初期,当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产生于不同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被呈现在相同的时间点,供中国艺术家审美和吸收时,波普艺术迅速获得广泛认同和接纳,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的融合获得发展。分析其发展的全过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cadcb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