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贫困

时间:2022-12-27 07:21: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贫困

我们此处所讲的贫困者与一般意义上的贫穷者(穷人)不同。穷人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他们往往是由于某种具体的原因而陷于贫穷的。有的人因为好吃懒做或被疾病困扰等个人原因而成为穷人,有的人则因为生产资料拥有量过小或劳动机会过少等原因而陷于贫穷。就西方社会来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譬如封建社会形态中,上述第二种原因所导致的贫穷在事实层面上的确会因为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内在矛盾运动的发展而被激化,从而导致农民起义等历史运动。但上述第一种原因所导致的贫穷并非与社会关系的性质直接相关,这种贫穷从本质上说只具有社会学的意义,而不具有社会历史意义,即我们无法从中看出现实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性及其历史发展性。因此,不是所有的贫穷都是社会历史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穷人在很多理论家那里都不被重视,往往被当作群氓来看,是一个不仅在经济上排挤而且在道德上贬低的人群。其实,这只不过是把所有的贫穷都当作上述第一种原因所导致的贫穷来看待的结果,因而是不准确的。

上述第二种原因所导致的贫穷是我们所谈论的贫困的准确内容,它包括贫穷和被现实社会关系所困这两重内涵,因此,它既是政治经济学的话题也是社会历史观的话题。在前资本主义阶段,尽管在事实层面上这种贫困会随着现实社会关系内在矛盾的发展而不断加剧,但实际上当时的人们却无法看清这一点,而只是把它与粮食的欠收、救济的不足等个别原因联系起来。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很难以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为理论支撑,而只能从天降使命等神秘维度来加以论证,其原因正在于此。但是,在资本主义阶段,这种贫困


的本质相对而言会以较为清晰的面目呈现出来,因为工业化进程及其相应的社会关系变革不仅使这种贫困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的贫困者越来越多,而且,这种贫困者还会表现出越来越贫困的特点,即变为赤贫者,同时,这种赤贫者不会再有任何脱贫的可能性。在这一意义上,贫困问题便上升到了社会历史问题的层面上。

自贫困问题产生以来,西方理论界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阐释与解读,但遗憾的是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与路径。第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从某个或某些经验层面上的具体原因的角度来阐释贫困的缘由。譬如,英国工业革命早期,随着圈地运动的推进而产生了一系列贫困群体,当时的理论界主要是从救济不足、粮食欠收、偏远的地理位置等角度来加以解释。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自由主经济学家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角度来诠释贫困的根源,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类似的贫困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第二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从较为抽象的法权或财产所有权的角度来解释贫困的产生。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财产所有权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财富侵占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只要解决了这种法权层面上的不合理性,现实中的贫困现象就会消失。第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是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持有的观点,他们从更为抽象的自我意识异化的角度来谈论这一问题。在他们看来,自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大陆便充斥着利己主义的自我意识。人们不再去思考真正的人的自由本质问题,而是整天想着个人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异化的自我意识才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贫困问题,因此,只要在思想层面上扬弃这种意识,所有的贫困问题便会得到彻底解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47cac8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