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语文研修日志(2) 我的初中语文研修日志 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组合“实物”和“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怎样运用“实物”和“媒体”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一、以“媒”激趣,用“媒”引导,培养学生动态观察力 运用学生表演或借助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对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有感染力、可视性强的“表演”或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到习作活动中来,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 在初一学生的作文入门教学中,我将学生领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一段动画《汤姆和杰瑞》,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兴趣被调动起来。一段结束,我直接布置学生把刚才的.内容描写下来,学生很乐意,立即进入了写作。可刚写了一半,学生就开始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小声探问。原因很简单,没有仔细观察。他们要求再次播放媒体内容的愿望十分强烈,我逐段重放媒体内容时,发现同学们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减“形”去“声”,去“头”藏“尾”,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7-9年级学生要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这就要求学生作文,尽管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运用形象或媒体教学是一种较有效的手段。对运用媒体进行习作教学要按部就班地恰当处理。如何处理呢?第一步,选准材料,在多媒体材料或学生表演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理解或曾经历过的材料,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有体验、有话可说。第二步,设计写作目标及采取的方法手段。要根据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形象(有时可以是学生现场表演)或多媒体录像资料作适当的取舍。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描写能力,可以对所选(对话描写内容丰富)多媒体材料采取“去‘声’处理”——保留“形象”、去除“媒体声音”。学生观看媒体时,形象鲜明,就是缺少人物对话和画面其它声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为这段材料配音,配音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苦表演及培养对话描写能力的过程。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动作描写能力,可以采取“减‘形’法”——去除“形象”、保留“媒体声音”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采取去“头”藏“尾”——藏掉媒体的前半部或后半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第三步,设计好某一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及实施方案。如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对话描写能力,(第二步所举的那个例子可以放在学生进行正式配音前)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准备:1、根据媒体或表演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2、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3、使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贴切。 三、以“文”富“形”,用“情”点“形”,有效升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一次作文课上,我用金山画王和动画flash制作了一段人物活动场景,学生“观赏”了之后,个个觉得没“意思”,少“趣味”,什么原因?学生发现动画中人物动作生硬,缺少语言,神态全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使这段动画变得“行声有色”呢?学生纷纷展开讨论。接着我指出,如果没有语言、缺少动作、毫无表情,那就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而是“木偶”、“僵尸”,只有通过认真观察,不断丰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尤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人物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才能使这段动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展开探讨,进行“创作”。一会儿,我动画上的“人物形象”就在同学们的“笔下”变得感情细腻、血肉丰满了。这种方法我归纳为四个字“以文富形”。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应做到,“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培养学生作文情感,主要依靠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也要靠我们语文老师通过形象来升华。这就是要做到“用情点形”。在作文课上,放一段国际时事,让学生有感而发,就其中某一件或几件作一两句评价;有时放一两段电视或动画,让学生评判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有时直接由班级学生之间的争端谈起,让学生来评判是非。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感受用笔写下来,这些往往就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教者不必去在矿井“描写要深刻细致,议论抒情要以记叙描写为基础”的理论,学生自然会从平时的积累中慢慢理解。 利用“形象”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摆脱老师枯燥地味地说教作文,能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5298b5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