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_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807af2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