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空间重构引起国外学者高度关注。国外期刊专门研究城中村的文章不多,集中在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及土地利用两方面。国外城中村研究十分关心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利弊,并通过制度因素寻找现状形成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国外没有与城中村内涵相同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但都市村庄、贫民窟、贫民区等自助型居住区(Self-help Housing)与之有较强的类比性。被学者广泛应用于与我国城中村的对比研究中。美国学者Berner在《从信息市场学习》一文中认为自助型居住区表现形式多样,但本质特征一致:社区的房屋、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配套都由居民自己提供,政府不进行资金和行政投入。国外自助型居住区多是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地,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或者乡缘维系的非正规社区。它与中国的城中村同样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同样是大量来自农村或国外的移民的失业、低收入和城市基本服务的缺失所引起的。 1、1996年底,美国的住宅和都市发展局提出“模范城市计划”,将150个需要急迫解决问题的城市拟为“模范城市”,鼓励他们提出改善当地贫民窟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规划以及实施更新的计划,并提出实施规划所需援款的申请。 2、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社区“自愿式更新”为特征的邻里复兴计划,分析当时城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东北部和中北部备受折磨的老城区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当然贫民窟问题的治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3、1993年,巴西开始贫民窟改造计划,努力将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2007年,巴西政府投资35.79亿美元用于全国12个州和首都地区贫民区的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3、印度中央政府日前正积极推动各地方政府为保障房立法,规定每位无房户至少获得24平方米住房,以实现在印度全国范围内逐步清除贫民窟的目标。 4、法国的贫民区大多为移民聚集地,长期的贫困化导致问题繁多。2007年法国政府斥巨资改造全国各地城市中的贫困区,总共350亿欧元的投资将在2013年之前改造530多个贫困区。建设9.2万套、翻新20.42万套和拆除9.8万套住宅。届时将会有400万公民受益,这将是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设计划。 综上所述,城市贫民居住区、贫民窟是一个普遍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所有国家和城市的政府对这种现象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忽视到重视、从排斥到接受,所以是一个整体上的进步过程。城市贫民居住区、贫民窟的改造也是社会的必然趋势。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敬东[3]早在1999年就指出“城市里的乡村”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由于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和快速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的急剧膨胀,把一些围绕城市周边的村落及耕地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大部分耕地的性质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在征地过程中返还给乡村的用地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山、丘等则维持以前的集体所有质不变,在这些用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所形成的社区则被称为“城市里的乡村”。 2、吴晓[2](2001)从流动人口的角度来研究城中村的问题和影响,提出进行改造和整合时,既要限制建设规模,还要控制人口规模,完善流动人口安置和住房租赁市场,从经济、社会、政治政策等方面多管齐下,由改造单位牵头,组成包括规划师、工程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在内的联合公司进行操作。 3、王福定[5](2004)认为城中村的改造既要尊重村民的权益,又要符合城市长远的目标。关键是在以地换地的前提下使每寸土地按城市规划要求发挥更大效益。 4、郭谦、吴昊潼[6](2007)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当的。[4]城中村改造是当下政府甚为关注的现实问题。但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目的应当是不谋城中村的区位利益,而是为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弱势群体的居住质量谋福利。 5、200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出台《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暂行规定》及《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查处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工作决定》。两份文件一疏一堵,一软一硬,标志着本届深圳政府较早前提出的完善城市管理、改善城市面貌三部曲中的第二步全面启动对城中村继续改造。 6、2010年,广州为了能在16届亚运会呈现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8c35ee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