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时间:2023-05-10 06:2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作者:刘明越,左俊楠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



刘明越1,左俊楠2

1.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党内背景之下写就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阐明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1602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所以在今天,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重新学习、研究《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写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写于1939年底和1940年初,同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文章,在中国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它作出了系统的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对未来的共和国进行了构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与纲领,纠正与批判了一些党内外的错误观点。对于推动历史的进步,加快中国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乃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文化发展上都体现了毛泽东在该文所阐述的思想。

国际方面,毛泽东指出,“在今天,是在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苏联已经到了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有能力领导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战争,打击资本主义反动的时候;是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正在准备打倒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时候。”

国内方面,1939年—1940年的国内环境并不乐观,国民党顽固派要消灭共产党。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就谈到,“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虽然还主张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变本加厉地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边区政府。

党内方面,教条主义继续在党内延续着不良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长期存在着教条主义的态度,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做本本,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而忽视引出结论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党内出现了某些“左”的倾向,幻想超越革命发展阶段,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二、主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对两个革命阶段的关系作了更详尽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根据“现实中国社会的性质”、“现实中国的国情”,再一次强调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第二,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仍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第三,详尽地论述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为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最后,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说:“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后,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影响

首先,从该文发表的背景来看,恰逢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敢于在复杂纷乱的环境中,发表这篇文章,不但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念,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独特的战略眼光。其次,从该文的内容来看。该文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毛泽东在文章中,对政治和文化的阐述,至今仍能在我们的政权建设中找到踪迹,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出的民主集中制。第三,从该文的影响来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界的觉醒,也影响到了今天。该文的发表成为国统区左翼人士为新中国的诞生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指南,也成为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改造的武器。

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一是新民主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毛泽东虽然有所提及,但仍不明确。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待三民主义的发展,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个主义对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影响。二是将

《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其模式也不仅仅是“冲击——反应”。如果我们用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那也许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该文的内容和意义。三是加强该文与其他文章的纵横联系。毛泽东在同一阶段发表的文章,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所发表的文章,党内党外认识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特别是国民党政府怎么来看待这篇文章,都是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的,这有助于理解该文的历史地位。四是重新审定该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该文存在着一些理论尚不明确的地方,即政治上过分强调集中,轻视民主;未提到法律建设;文化大革命把“革命”的理论引入社会基层,形成人民运动不断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回答了“什么是新中国,如何建设新中国”这一重大问题。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创立这一理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思维范式主要体现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深刻了解和把握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理论创新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列宁曾经称这个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斗争策略”的“一个基本原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有力纠正和防止了右的和左的两种偏向。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全面、系统地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的代表性著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认识论,它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并没有结束真理。毛泽东同志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版),第1M].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6M].人民出版社,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fcea63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