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individuation):①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它使人在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和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人的差异,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人格)。②亦译“个体性”。荣格人格理论用语。指个体在自性的统领下,意识与潜意识融为一体,使个体的精神生活丰富完美,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人格的过程。 分析过程(analytical process):分析心理学用语。心理治疗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倾诉表白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让患者倾诉,表白内心的痛苦,释放受压抑的情绪和隐私,以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平衡、协调。(2)解释阶段。患者在表白之后,会对医生或自己的潜意识产生“依附关系”(即移情现象)。故需要向患者解释这种依附关系的内涵真相。使患者摆脱潜意识中幻想意念的诱惑,回到现实中。(3)教育阶段。对不重视道德价值或对解释法持怀疑态度者,还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反复练习,养成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新习惯。(4)相互改变阶段。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即医生同患者一样接受分析,从教育他人走向自我教育,以身作则,接受患者的挑战,帮助患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荣格认为将以前的医学治疗法转化为自我教育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心理能转换(transformation of psychic energy):分析心理学用语。心理能量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分配,以及从某一心理结构向另一心理结构转移的现象。根据荣格的观点,整个精神系统中能量的分配由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决定。前者指一种心理能量一旦在某种心理结构中消失,与之相等的能量就必然会出现在另一个或另一些心理结构中。后者指心理能量总是倾向于从高能量的心理结构向低能量的心理结构转移,直到双方在能量值上相等为止,由此使人格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心理能量不平衡时,就要借助于精神分析治疗的疏导,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追求心理能量的平衡也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目标。 熵定律((entropy law):亦称“熵原理”。原指热力学第二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manuel Clausius,1822—1888)于1850年提出。“熵”指描述热力学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由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这一概念被荣格引用,指如果两种价值的强度不均等,能量会由较强的价值流向较弱的价值,直到平衡。当角色原型过分发展而阴影原型呈低度发展时,能量会由角色原型流入阴影原型。 超越机能((transcendent function):亦译“超越功能”。分析心理学用语。对潜意识和意识起沟通作用的精神冲力(thrust)的功能。荣格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两个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系统,由精神冲力激发和引起,精神冲力的作用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桥梁,使这两种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心理内容处于有机统一的状态。 人生的后半生(second half of life):荣格对人生35~4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的称谓。荣格认为,人生的前半生追求“自然目的”,如婚姻、职业、社会地位等,后半生追求“文化目的”,如宗教、道德、哲学等的意义。荣格认为人生的后半生是第二次青春期,是由追求自然目的向追求文化目的的过渡。这一过程要经历情感上的激荡,出现中年生活危机。而解决中年危机的关键在于寻求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意识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以被压抑的潜意识取代意识。 人格四合体((quaternity):荣格在反对基督教三位一体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人格概念。荣格认为人格是由地球、物质、身体和女性构成的有机整体。与完全精神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相对立。将女性作为人格的第四种成分,是因为没有圣母玛丽亚,纯男性的三位一体是不完善的。同时荣格认为女性既与邪恶相联系又不缺乏善性,以此阐述其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 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与“优越感”相对。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感到自己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自我评价。是一种不能自助和消极软弱的情感体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人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自卑感会导致成就动机的产生,促使个体的积极成长。但是一旦自卑过度,就会转变成“自卑情结”,反而阻碍个体的成长,甚至导致精神病症。通过外部的支持帮助,自我评价的调整和自我效能感的增加可以缓解或消除自卑感。 优越感(superiority feeling):与“自卑感”相对。个体感到自己在身心或其他方面优于他人的自我评价。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优越感源于自卑感,个体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对其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也是为掩盖自己缺点的防御性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优越感是人类创造的源泉。优越感分为两种,即个人优越感和社会优越感。前者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是严重自卑感和社会兴趣缺乏的结果,后者则使人的潜能得以实现,使个人的行为更具积极意义。阿德勒还认为,尽管个人的优越感千差万别,追求优越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想成为神或征服神,这一目标是强烈的,其效果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及其生活风格。 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术语。阿德勒认为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会陷入一种不断的自卑感,从而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补偿。由器官的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往往被夸大成为生活的主流,其过度补偿若只专注于个人,可能导致神经症,但若是为社会作贡献,亦可能取得超过常人的成就。 男性抗议1(masculine protest):亦译“男性反抗”。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个体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更多男性品质的行为。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该行为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较少的女性品质,使人更有力量。是男性和女性共同追求的品质。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术语。促使个体认同他人、同情他人的固有潜能。表现形式主要有:(1)在困难情境中,准备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2)追求奉献而不追求索取;(3)富于理解和同情他人思想情感的能力。社会兴趣最早产生于要儿同父母的相互作用之中,后在社会背景中继续发展。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社会兴趣发展不足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能对自身的过去经验作出有意义的解释,使个体选择和建立自己的生活风格,确立、保持与实施自己的目标。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环境或遗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人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有一种主动性的、建设性的力量,有可能直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非被动地让命运决定,遗传和环境只是提供了创造性自我塑造人格的原材料。与弗洛伊德所持的人格完全由遗传与生物因素决定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 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术语。条件反应消退后,过一段时间,再次呈现条件刺激仍会引起条件反应的过程。 皮层镶嵌((cortical mosaic):在特定时刻大脑特性的兴奋和抑制模式。它决定有机体在特定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5c23f1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