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长恨歌》之“恨”应加注 作者:周锦国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05期 白居易的传世名作《长恨歌》流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由于“恨”在现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意思是“怨恨,仇恨”,一般的选本和教材对“恨”的意思都不加以注释和说明,如《唐诗鉴赏辞典》中的一段话:“《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书中暗含的意思也是此义:“歌和传都以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绝大多数的读者也都根据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把“恨”理解为“怨恨、仇恨”;但是结合全诗的内容和古代汉语中“恨”的意义来看,“恨”的意思应当是“遗憾,后悔”。 “恨”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如果我们用今义的“恨”去理解古义,那必然导致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错误。其实“长恨”不是“长久的、永远的仇恨”,而是“长久的、永远的遗憾、后悔”。 首先,“恨”在古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遗憾,后悔,不满意”。《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意思为不懂得戒备,以后一定会有遗憾。《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位尊者君恨之”意思是地位尊贵的人,君王不满意他。《史记·李将军列传》“吾尝为陇川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尔。”“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尔”意思是我欺骗了那些投降的人并在同一天杀了他们,到现在独独为这件事情而有很大的遗憾了。《淮南子·缪称》:“壹恨不足以成非,积恨而成怨。”意思是一个遗憾不能构成错误,积累了很多的遗憾就会成为怨恨。另一个意思是“怨恨、仇恨”,但在使用过程中,只有“怨”与“恨”连用时才有此义。如:《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史记·班超传》:“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汉书·霍光传》:“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这几个地方的“恨”只是类似衬词的一个词,“仇恨、仇视”的意义是由“怨”来表达的。从古汉语中的“恨”和“怨”的分工来看,单独使用“恨”时一般指的是“遗憾、后悔、不满意”等,而不是“仇恨、怨恨”。欧阳修《泷冈阡表》:“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在古汉语中“憾”和“恨”是同义词,先秦一般只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杜甫《饮中八仙歌》:“恨不移封向酒泉。”意思是遗憾的是不能重新封官到酒泉那儿。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其次,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目的在于讽谏。与白居易同时的陈鸿曾写有一篇《长恨歌传》,其中的传文写道:“元和元年(八零六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瑯玡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篇传文详细交待了《长恨歌》的创作过程,是白居易同陈鸿、王质夫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仙游寺之后而创作的,是为了提醒人们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中吸取教训。结合全诗内容来看,白居易的诗篇中应当做“遗憾”讲,才能达到讽谏的目的。 再次,从全诗主旨来讲,诗篇写得最为优美缠绵的是杨贵妃赐死马嵬坡以后的内容。此时玄宗与贵妃两人不能相见,玄宗在人间对贵妃的刻骨铭心的思念,贵妃在仙山上对玄宗的绵绵情意,分外感人,使他们的爱情从肉体之爱升华到了灵魂之爱,玄宗活着不能见贵妃,有人神之隔,日有所思而夜无所梦;即使玄宗死了两人也不能相见,因为两人所归的地方是不同的,玄宗不可能魂归蓬莱仙山。于是白居易在结尾的收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恨”不是仇恨,而是一种“永远的遗憾”,玄宗与贵妃的爱是那样的深沉而又强烈,那样的感天动地。但却永远不能相见了,即使是在梦中,抑或是在死后,所以这是一种最大的、永远的遗憾。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这首诗为何能够打动不同朝代的千千万万读者的原因,歌颂永恒而坚贞的爱情是这一诗歌的主题。 因此《长恨歌》中的“恨”应当加一个注释,意义为:“遗憾”。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6年版。 [3]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第2版。 [4]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版。 [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8]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周锦国,云南省大理学院文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a3724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