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时间:2022-10-05 14:1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长恨歌》

唐诗宋词,或婉约含蓄,或豪放奔腾,或清新隽永,总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美;自古至今,一直万古流芳,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孜孜不倦赖以学习的文学宝库。仍记得李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愁,仍记得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大气,仍记得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清美;然而深深烙印在脑海中的唯独只有“香山居士”白居易的那一首《长恨歌》

忘不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美,忘不了“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凄美,忘不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一曲长恨歌,唱出了多少无奈,唱出了多少离恨,唱出了多少大唐子民的怨,唱出了多少诗人复杂的感情。 作为诗歌的初学者,我就自己的意见谈一下《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首先是长恨歌的主题,其实《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至于它的主题,历来都非常具有争议。首先是爱情说,有人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其次就是讽喻批判说,有人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最后就是双重主题,也有部分人认为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就我而言,我觉得这首诗中批判的意味多一些,其主题应该是政治讽喻,《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白居易其实是借唐玄宗之痴迷不悟,表达希望在世之君吸取教训,不可好色过度。坐好皇位,保住江山,维护封建统治。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代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危难,社会动乱,人民痛苦,各种矛盾激化,使繁荣的盛唐一下子跌入了战乱之中。白居易作为一个爱国者,虽然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感到同情与无奈,但当爱情与国运之间发生排斥和冲突时,他当然是更为理智的站在自己国家的命运这边,所以不免对唐玄宗沉迷美色误国的行径进行批判和讽喻来激励在世君主,使其牢记历史的教训,使大唐得以国运昌盛。由此可见,此诗主要是讽喻之作“汉皇重色思倾国”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无不刻画了唐明皇因为爱情和美色误国。作者细腻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诗中所描写的对象,不是普通身份的才子佳人,而是皇帝和贵妃。他们被作者安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前后,两个人物形象、性格非常鲜明:皇帝因重色而误国;皇妃因貌美而使国倾。爱情本无可厚非,只是在这种环境中,两人的爱情成了国家衰败的导火线,不免遭人批判,或许诗人的感情也异常复杂,其爱国情怀终究使其写成这样一首凄美的批判长诗。 该诗也极具艺术研究价值,其艺术特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与政治讽喻这一主题紧密相连。前半部分的写实手法加上后半部分的幻想,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成为《长恨歌》的一大艺术特色。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明皇


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六军不发”,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于是就有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情、景、理的完美结合,再加上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和谐的音节,使《长恨歌》成了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无疑是一个成功者;作为他一生的代表作,《长恨歌》无疑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长恨歌》无论是在艺术特色还是在主题思想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精美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其成为永不褪色的佳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6b870de87101f69e3195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