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

时间:2023-01-31 03:2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不平等状况

一、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不平等状况

贫困问题,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大约有11亿人生活在贫困中,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平均贫困线低28%。这些人构成了世界人口的17%。他们加在一起占有着不到0.3%的全球产品。

这种巨大的不平等令人不安。联合国发展项目组织估计,大约有8.31亿人长期营养不良;11.97亿人没有可保障的水资源;27.47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10亿人为遮风避雨之所而奔忙;20亿人不能充分享有电力带来的光明。大约8.76亿的成人是文盲,2.5亿5到14岁之间的儿童在家庭之外从事有偿工作——他们的工作条件往往十分恶劣:比如从军、沦为妓女或家奴,从事农业,建筑业和地毯纺织业。 由于贫困,他们经常遭受社会排挤,他们无法有力地坚守自己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他们的权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最贫困的人总是缺乏有力的工具来反抗或者犒赏政府官员,因而后者就有可能粗暴地统治他们,而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利益,比如说那些可以与官员进行互惠的国内买办或国外的商贾。无论穷人们生活在哪里,他们所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几乎总是得不到保证。

1.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27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1.全球贫困状况全球:60亿人口中有12亿处于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6.7045)的国际贫困线下(其中南亚44%)、28亿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 高收入国家15%人口获78%经济总量;低收入国家40%人口获3.45%经济总量;中国21%人口获3.35%经济总量。

预期寿命全球67,低收入国60,非洲50,富国78 2.中国贫困状况

中国:绝对贫困程度稳步下降,但到2002年底尚有4.6%人口在国家贫困线以下,16.6%人口在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46.4%低于2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达0.447

2003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900万(以中国的贫困线计算) ,绝


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或者说低收入贫困人口总量到目前是全国8500万(以世行的贫困线计算)。 2.贫困人口分布

1998年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人口分布%

23.2% 24.3%



2.0%



6.5%

0.5% 43.5%

3.贫困人口分布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分布的特点 1贫困人口的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其他辅助活动。 2)世界贫困人口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弱势人口,包括老人、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组成。 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特征

一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村 90年代初,一个农村人落入贫困的比例和机会是城市人的29倍。

二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区,主要是集中于西部喀斯特地区、北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区以及中部的山区

第三个特征是城乡贫困人口的不平均分布,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阶层性的贫困并存的局面

二、经济增长与贫困关系--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库兹涅茨(SKuznetz)对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历史发展模式研究后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

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形势将逐渐得到改善。

库兹涅茨以基尼系数衡量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基尼系数的变化表现为一条倒U型的曲线。因此,库兹涅茨的这一理论观察结果被称为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如图所示

东亚和太平洋欧洲和中亚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中东和北非南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03436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