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随笔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析读课文之前,我利用品德课的时间给学生略讲了一下中国自清末以来的历史状况,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并组织学生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这一影片,再现当时情景,使得学生在课前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方便了学生理解教材,也让学生理解了为何本科朗读的语调要激昂。 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我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谈一谈课题中的哪一个字(壮)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围绕这一中心,课文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鼓励学生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出描写五位壮士打击敌人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的词语、句子,讨论、交流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同步理解在描写多个人物时,既要兼顾,抓住人物个体特点,突出人物个性,又要突出重要人物。再步步引导学生学习五壮士在已经完成阻击任务后,为什么还要把敌人引上绝峰?在子弹打完后,为何要选择跳崖?本部分为何要详写?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革命英雄们为了人民利益、祖国利益而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指 1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激烈,学生情绪激昂,不仅掌握了知识,还理解了词语所表达的效果。尤其是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描写部分,无需老师再指导,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课时的一段小插曲:一位同学在概括第一部分段意“五位壮士接受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时,把本来的“转移”用成了“逃走”一词,我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在描写人物时选择恰当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逃走”一词不能运用在正面人物身上,而另有同学立马领悟并补充说:“此处除了可以使用转移,还可以使用撤退。”他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看到学生能有所领悟并能举一反三,我倍感欣慰。 学完本课后,学生不仅理解了以五位壮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甚至不惜献身的革命英雄气概,并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珍惜。本课的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要牢记教训,还要时刻警惕,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7e12c0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