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的婚嫁习俗,素有“三查六礼”之称 广丰的婚嫁习俗,素有“三查六礼”之称:“三查”即:查祖、父、本人三代的品德、职业、家境等基本情况,“六礼”即:纳彩(托媒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迎亲(迎娶)。历代虽有所变革,仍不出“六礼”范畴。 托媒 一般是男方父母觅得合适女子。请媒人上门说合,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男女双方互不了解,缺乏感情基础,又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美满的很少,有的甚至抱撼终身。 相亲 民国以前,无相亲之举,直至拜堂后才得见面。民国后风气渐开,始有相亲之习。一般先由男方至女方家,女方行“端茶”礼,由女子亲自端送。男方要给红包,称“见面礼”。女方若推辞不受,即表示亲事告吹。相亲见面后若女方同意,则至男方“看场地”。男方必须盛情接待,并对女方来客分别致送“见面礼”。 合“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人初步撮合后,将女方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八字”(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用大红纸写好,“年庚八字”写在正中,两边写上女方姓名和吉利祝辞,由媒人送至男方,男方将“八字”放在香几上放七日。七日内,若男方家中男女老幼有伤风感冒或争吵,甚至鸡豚鹅鸭发病,都视为“八字”相克,纵使是窈窕淑女亦拒之门外,不能成婚。若男方家庭平安,万事顺利,再将男方“年庚八字”写好,连同女方“八字”一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八字”中有“五字”相合者,即可成婚,若有“四字”相冲,则不能联姻。 过定 旧时称“通三代”,过定时,男女双方要互通祖、父及本身三代的姓名、字、号、经历。同时,男方当事人要将生辰写在“合凤”上,连同龙凤饼、喜馒头、鱼、肉、酒、果品(红枣、花生、桂园、莲子含“早生贵子”之谐音),衣料、首饰、聘金,用“红箱”抬送对方。女方受礼后,将女方出生年月日时填在“合凤上”,连回礼送回男方。“合凤”是婚姻关系的文契,送“合凤”之后,则“乾坤”已定。在过定之前,男女双方均要赴亲友家报喜,邀请亲友赴宴。亲友赴“过定”酒宴(俗叫定亲酒),均不带礼品,徒手就席。酒宴,女午男晚。宴毕,女方将男方送来的龙凤饼分赠亲友。受饼一斤者,结婚时赠衣;受饼两斤者,送袄一件。 选日子 即“六礼”中的“请期”。男方请星相先生根据结婚男女的“八字”,选定结婚日期,由媒人转告女方。女方再请星相先生复核,看有无忌讳,如无,即依此日,如有,则重新择日。双方商定佳期后,男方用红贴书写日期,备礼品、礼金(俗称鸡酒银)通知女方,谓之“送日子”,婚期既定,不轻易更改。 嫁女 闺女出嫁,亲友都来相送,叫“送花粉”。内亲贺礼中多送衣料、袄、袜子、脂粉等,今多改送现金。中午的宴席叫“花粉酒”,座客除亲友外,有男方来的“仪仗队”(吹鼓手、轿夫),接新娘者和媒人。午宴后,新娘整容、更衣、行“哭嫁”礼,哭辞长辈及亲友,每“哭”一位,须赠以礼金,名为“压身钱”。傍晚,送嫁妆队伍先行出发,以便陈设新房。嫁妆以多“扛”为荣,最多有108扛,为争面子用尽家财,旧志有“嫁女者辄侈奁具破其家”的记述。新娘戴凤冠,罩方巾,将娘家所有旧衣留下,换上夫家送来的全新衣服,嫁时不能带走娘家一条纱。更衣后,脚不落地,居高叩拜“香火”,拜辞父母,向弟(妹)交钥匙,由舅父或兄抱上花轿。在爆竹鼓乐声中花轿启行,前面两人一手扛长方旗,旗柄挂着虎锣,另一手敲锣开道(五响一顿),依次是:彩旗、吹鼓手、花轿、伴娘、蓬轿(舅父、媒人坐)、挑礼担者、小舅子(新娘之弟)背“红尿桶”。其余送行亲友,至村口乃止。 娶亲 结婚前一日晚,男方备轿接“舅公”(新娘的舅父)及媒人赴宴,舅公到,行“接子茶”之礼,邀女方亲友就席,以糖茶、糕点、圆蛋招待。当晚,男方举办酒席,宴请舅公、媒人及诸亲友,叫“起媒酒”。婚礼当日上午,舅公率男方礼队到女方迎亲。至晚,新娘至,由两位“伴娘”扶新娘下轿,沿着男方用草席(有钱富家以红毯铺地)铺就的地面走至厅堂(北乡则由新郎背新娘至厅堂),行“拜堂”大礼。厅上红烛高照,鼓乐鞭炮齐鸣,新郎、新娘先跪拜天地,然后请男方父母及各长辈上坐,新郎新娘双双拜见,父母授以钥匙,其他长辈赐以现金或首饰,再对揖行夫妇礼。即戏文上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婚礼结束,送入洞房。喜宴开始,称“通堂酒”,舅公坐上席,舅公举筷,众人方可用箸。酒过三巡,新郎新娘及男方父母要为来宾敬酒。酒宴间,厨倌端着插有纸花的猪肉送到舅公席上,舅公要付给赏钱,叫“舅公礼”(也有调皮的舅公将盆中纸花插在中堂上,表示要东家付赏钱)。又端着“素鸡”至新娘席上,向新娘索取赏钱。整个宴会,每上一道菜,吹鼓手即奏一次乐,气氛非常热闹。次日再举行一次宴会,名曰:“谢媒酒”。 闹新房 洞房花烛之夜,众亲友向新郎新娘祝贺,谓之“闹新房”,长辈、平辈、晚辈皆可参与,称为“三日无大小”。闹新房形式多样,有喝“洞房彩”的,也有叫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如叫新娘口含一颗红枣,由新郎用嘴去接;又如叫新娘拿一包未开的香烟,递给新郎,要说“请新郎开包”等。是夜,众亲友尽情调笑,直闹到深更半夜才散。接着是“偷新房”。有人预先潜藏于新房中,待到新郎、新娘睡熟时,打开房门,里应外合,将新房嫁妆任意“偷拿”,次日要新娘拿出“压身钱”赎取,参加“偷”的人把赎金拿来买香烟、糖果分享。 回三朝 婚后第三天,新娘祭拜灶君,谓之“拜司命”。即日起,新娘下厨烹饪。“三朝”上午,新娘夫妇备办礼品,双双回娘家探亲,名曰:“回三朝”,即古代“归宁”父母之意。北乡一带,则于婚后次日,女方父母送白糖到男方,将糖泡茶分与亲友啜饮。隔日,领新郎新娘回归娘家。“回三朝”要当天返回,不能在娘家歇宿。“回三朝”之后,整个婚礼圆满结束。解放前的婚姻关系,由于封建统治和贫富悬殊,存在着许多陋习,如收童养媳、纳妾、不准寡妇改嫁等等。 童养媳 旧时,家穷娶不起亲的,多领童养媳,俗称“抱媳妇闵”。童养媳的年龄,由乳婴至十四、五岁不等,大多来自惨遭天灾人祸或穷得养不起儿女的人家。童养媳大多等不到结婚年龄就成亲,叫“圆房”或“还亲”。举办简朴的婚宴(俗叫“三顿”),举行简单的“还亲”婚礼就成亲。童养媳多受公婆虐待,丈夫打骂,还受他人歧视,境遇堪悲。 纳妾 俗称讨“小老婆”。旧社会,官宦大户娶妾为常事,有三妻四妾的,也有七、八十岁老翁娶十七、八岁姑娘为妾的。还有因妻子不育而娶妾续嗣的。娶妾一般无过多习俗礼仪,只在结婚时,举办酒席招待亲友,也有冷清清迎接过门。妾的地位低微,有的视如婢仆。 改嫁 贫苦妇女不幸亡夫,出于生活逼迫,要行改嫁,本是无可非议的事。但在旧社会,却受到公婆阻挠,宗族干涉。定要改嫁者,则不能带走家产。嫁时,寡妇须在婚期前七日离群索居。期到,于三更夜静乘蓬轿由后门弯小路而去,到三岔路口脱下旧鞋,搁放道旁(俗叫“脱堂鞋”)。轿到新家,亦抬后门进。途中若被人撞见,寡妇拿出烧酒(白酒)为路人“解厌”。翌晨,第一个目睹“脱堂鞋”者即视为最大“背时”。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纳妾”、“童养媳”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一九五三年《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买卖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婚事礼俗已改为新式婚礼或集体婚礼。 广丰的婚嫁习俗内涵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在“六礼”范畴之内,包含着十几种小礼节。如接舅公形式隆重,讲究礼节,如稍有不慎,惹恼舅公,造成退席离开,则局面难以收拾。又如悬挂亲友送的对联,谁挂厅堂上席,次序如何排列,都有讲究,如有挂错,将会引起亲友间的不快。 在许多礼节中,也体现出传统的道德风尚。如尊老爱幼(拜堂时向长辈行拜亲礼,长辈回赠礼金、礼品);夫妻恩爱(喝交杯酒);家庭和睦(陪嫁衣衫鞋袜分送小姑、妯娌);劳动持家(拜灶君后,即上厨家务),团结互助(邻居帮忙,借桌椅碗筷)。这些都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ae72dac8d376eeaeaa31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