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1881年9月25日 1887年 1892年 1898年5月 事 迹 诞生于浙江绍兴 七岁开蒙,读的第一门书是类似中国通史的启蒙读本《鉴略》 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塾师是以为方正、博学的老先生 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 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洋务派) 学校开设了许多介绍自然科学的课程,阅览室还有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等。(在南京,鲁迅读了《天演论》。)鲁迅在这里学到了前所未见的自然科学知识,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鲁迅毕业于路矿学堂。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愤然剪去辫子,做诗《自题小像》 翻译了文言小说《斯巴达之魂》 郑重确立了“医学救国’ 的美好理想,进了仙台医专(这里有对他寄望颇高的藤野严九郎先生) 决定“弃医从文”回到东京,这一转折的实质在于标志着青年鲁迅告别改良主义的维新思想,走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救国之路。 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派活动,潜心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文艺,并曾创办刊物,取名《新生》。 在河南留学生所办的杂志《河南》上发表文言论文(其中,《人之历史》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史教篇》介绍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从科学哲学的高度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文化偏至论》批判了维新派的“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摩罗诗力说》介绍和赞扬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鲁迅评价“摩罗诗人”特点)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 直接就学于章太炎先生,在政治观念、学术思想上都深受其影响 与周作人翻译了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合编为《域外小说集》 回国,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当生物学和化学教员 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兼任物学、生理卫生学教员 10月,辛亥革命爆发 11月,担任绍兴军政府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监督,范爱农任监学 1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鲁迅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作品描绘辛亥革命前夜社会动荡中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初步表现出反封建的精神和讽刺的艺术才能。 应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任部员(不久,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都北京)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陈独秀等人创立《新青年》 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五四运动 1899年 1902年1月 1903年 1904年秋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6月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5年9月 1918年5月 1919年5月4日 1921-1922年 1923年 《阿Q正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8月出版《呐喊》 2月,《祝福》 大革命 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鲁迅被称为“语丝派”的主将。 成立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鲁迅是发起人和领导者。 莽原社主要成员还有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韦素园等,所创办《莽原》杂志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未名社成员还有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是一个着重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遭到段祺瑞执政府的通缉,8月26日携许广平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后,支持厦门和厦大的青年成立文艺团体“泱泱社”和“鼓浪社”,出版文学刊物《波艇》和《鼓浪》 出版《彷徨》、《坟》 1月,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4月,辞职 10月,赴上海,开始了作为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的光辉战斗生活 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进行论争 太阳社、创造社与矛盾、鲁迅等作家发生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与“民族主义文学”(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震遐等)展开论争,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统治的愤怒,他写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等文章,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他们的反动实质。 与苏汶(杜衡)为代表的“第三种人”论争,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又论“第三种人”》等文,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想当超阶级、“非政治”、“为艺术而艺术”的绝对的“自由人”与“第三种人”,是不现实的。 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艺界的基层组织根据第三国际中共代表王明的指令,决定解散“左联”,着手筹建文艺界联合抗日的团体,负责人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作为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口号。鲁迅为了弥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明了”之处,他与冯雪峰、胡风一起商定,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10月19日凌晨逝世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30年6月 1932年 1936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f3f1bac77da26925c5b0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