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 混龄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时间:2023-04-16 07:37: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笔记:混龄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引言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的:幼儿同伴群体及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幼儿能不能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混龄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培养中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形势

新的形势要求幼儿教育须注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指导。《纲要》中提出:“要让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同时大量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幼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不能正常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就可能影响幼儿更新社会生活经验,失去同伴间的情感支持,不利于培养幼儿理解和帮助别人的情操,以及关心集体、相互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也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十分必要。

(二)“交往能力”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

皮亚杰认为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三)选择混龄活动教育内容的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岁至六岁的幼儿正正在运思前期的阶段,阶段的幼儿多会自我中心;直接推理或按自己的自觉及以往的经验去推理,很容易将事实扭曲;在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注意单方面的的特征,而缺乏全面的探究。混龄活动是配合幼儿不同认知程度,给与适当的刺激,可以减少幼儿感觉无聊和困扰,而且也容许幼儿提早学习;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从中协助年龄较小的幼儿,加强他们的自信。

由于在混龄活动中,容许幼儿自我观察及探索,在最自然的情况下,可从大哥哥和大姊姊的身上学习减少幼儿的自我中心。幼儿会在互相刺激学习与模仿之下,幼小的反而能主动的去认写生字,而且大孩子想让自己更厉害,成为榜样,故会主动的让自己更强。另外,与年龄较大的幼儿相处机会很多,也加强了幼小孩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至六岁幼儿的群性发展如下:

三至四岁时,多是独自玩耍,虽是一同坐在一处玩耍用同一样的工具,但只是自己玩自的,很少有交流,会留意身边的玩伴正在作什么,多处于被动的状态,有初步的群性观念。

四至五岁时,幼儿开始在玩耍时彼此多了互动,能根据规条下进行游戏是不会持续太久。

五至六岁时,幼儿彼此之间有很多互动的机会,懂得守规则,因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加强了群性活动的参与,处于主动的状态,能互相合作去完成事情,且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思考

目标是一切活动和游戏的出发和归宿。没有目标,活动就显得盲目、随意。而且在混龄活动中,活动对象就是两个年龄层次的幼儿,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表现在不同的交往能力。开展混龄活动要考虑到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具体交往能力的表现,循序渐进地提出每一次混龄活动的目标,体现目标的层次性、连贯性。

混龄活动的组织开展可从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能够的内容,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活动实践中获得发展的,教师要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进行交往的机会,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有意识的多设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f4ad74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