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与云梦山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才女蔡文姬之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字伯喈(jie),陈留圉(yu)(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 有一次,蔡邕到青溪这个地方寻访战国名家鬼谷子的故居,他徜徉于清流之上,走到一个溪流的转弯处,心有所感,就坐下来写一首曲子。走一处溪弯写一弄曲子,青溪共有五道溪弯,他就写了五弄琴曲。第一弄,他写下了《游春》,记录了寻访仙人隐居之地的心情;第二弄写下了《渌水》,看见了绿水荡漾;第三弄写下了《幽居》,描绘了鬼谷子旧居清幽岑寂的环境;第四弄写下了《坐愁》;第五弄写下了《秋思》。后来,他用了三年时间将五支曲子加工润饰,完成后请大学者马融品评,马融大加叹赏。这就是著名的《蔡氏五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与三国魏末嵇康创作的《嵇氏四弄》(通说为《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并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 河南淇县云梦山是鬼谷子隐居办学的地方。现存鬼谷洞、鬼谷清溪、鬼谷操场、兵法峪、青龙背等鬼谷遗址。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都是鬼谷子的高徒。根据云梦山的地理情况,当年蔡邕上云梦山的时候,大概可能是从云梦山东南端的手扒窝进山,然后经三十六计步道(兵法峪)向西北进入九龙聚会的清溪源头水帘洞,先探鬼谷先生隐居地,又长啸于青龙背,后经五里鬼谷出山。第一弄《游春》写于手扒窝,第二弄《渌水》写于兵法峪,第三弄《幽居》写于水帘洞,第四弄《坐愁》写于青龙背,第五弄《秋思》写于五里鬼谷。 因为蔡邕与云梦山的这层关系,云梦山可以大力开发蔡邕文化。比如,可以在上述五个地方,分别修建以“五弄”为名字的亭子,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塑蔡邕像,还可以建造蔡邕祠,使云梦山成为重要的蔡邕文化纪念地。 蔡邕对弹琴的手势很有研究,他在《琴赋》中说:“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复,抑按藏摧。”古人弹琴注重手势的传统,就是从蔡邕发端的,在宋陈阳《乐书》和田紫芝《太古遗音》中都记载有庸人赵惟则云:“手势所象,本自蔡邕五弄,赵耶利修之。”在中国古琴史上他开创了弹琴注重手势、研究手势、绘制图谱的先河。 蔡邕还创造了古代两大著名乐器:柯亭笛和焦尾琴。蔡邕的“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1.柯亭笛 蔡汉朝光和元年,蔡邕奉汉灵帝之命,发表了对国家大事的评说,触犯了宦官被判罪充军,流放到千里冰封的远的北国去。不久,朝廷大赦,蔡邕获释回家。全家大小离开荒凉的雪原,跋涉来到五原地带,不料又得罪了当时的太守王智,只好转道南行,过着无家可归的流浪生活。没料到在这流浪时期,竟制作成了两件流传于世的古乐器——“亭笛”和“焦尾琴”。蔡邕全家到了会稽高迁。这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一天午后,他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王大哥!王大哥!请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王大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王大终于同意了。笛子作成后,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乃取名“柯亭笛”。 2.蔡邕听琴: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 从这件事情上足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琴师啊!” 3.焦尾琴 有一次,蔡邕路经吴县,见一个挑夫在江边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脚架,挂着一口大铁锅烧水。火点燃后,他就去挑水去了。燃烧的木材在噼啪声中散发出一种梧桐木特有的香味。蔡邕好奇地上前一看,原来一块老桐木板正着了火在燃烧着。他连忙把这块木头抽了出来熄灭了火,双手捧着,细细端详,爱不释手。这时烧火的挑夫回来了,责问蔡邕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蔡邕说:“你知道吗?这是一块很好的梧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你却当柴烧了。你肯卖吗?多少钱?”挑夫说:“既然你有用,就拿去用好了”。蔡邕深深地感谢挑夫。回到住地就动手把它雕成一张七弦琴,因琴尾正好在烧焦的地方,故给它起名为“焦尾琴”。这架“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4.《熹平石经》,蔡邕修撰。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善辞赋,著有小赋《述行赋》和《青衣赋》等。精书法,尤以隶书造诣最深,著有《曹娥碑》,创造了“飞白书”,独成一体,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影响极深”,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e8716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