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依视路”杯全国法语文学翻译竞赛评点 张新木 第三届“依视路”杯全国法语文学翻译竞赛的原文,选自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随笔《物质沉迷》。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年生于法国尼斯,1963年以其处女作《诉讼笔录》获得“雷诺多奖”,从而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中的地位。《诉讼笔录》与随后出版的《发烧》、《洪水》等早期作品,明显具有新小说和存在主义的特点,主要探讨了痛苦、焦虑、城市环境等人类生存主题;之后的作品则转向对异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如《泰拉阿马达》、《飞行之书》、《战争》、《巨人》等;而《蒙多及其他故事》(中译本《少年心事》)、《流浪的星星》、《沙漠的女儿》等是对新世界、旅行主题、梦中景象、凝视沉思、身份地位等方面的思考。后期的作品则重在寻找安乐的他处,揭露西方城市社会的残酷和少数民族文化濒临灭绝的险境,如《奥尼察》、《金鱼》、《寻金者》等。近年来出版的《革命》、《非洲人》、《乌拉尼亚》等则是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极端厌弃,作者幻想一个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贫富差别、只有自由和真理的理想王国,那里的一切都是最自然的东西,最本真的形式,呼唤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因此,勒•克莱齐奥通过自己40余年的辛勤耕耘,真正成为“一位决裂、诗意冒险和感官沉迷的作家,是主流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的探索者。” 《物质沉迷》是勒•克莱齐奥1967年出版的一部随笔。作品由一段段颇具特色的思辩性文字组成,简明的句子折射着深奥的哲理思考,读后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许多句子直接就是警句格言。如“文字是时间的惟一完美形式”,“原理和体系是与生活进行斗争的武器”,“运动容易失控,平衡容易打破”等。书中充满情感的抒发,既有痛苦的呻吟,也有镇痛的良药,既无情地揭露现时的社会弊端,又提出修善自身的坦诚建言。作者也谈论自己,为自己而谈。他谈论自己的房间,谈论女人、女人的身体,还谈论爱情、幸福,甚至谈论一只苍蝇,一只蜘蛛,当然还谈论写作、死亡,还有他的绝对思想。书中不乏物质沉迷引发的泛神观,还有福克纳的意识流,洛特雷阿蒙的神秘论,阿尔托的“精神决裂”等等。他认为“身体就是生命,精神已经死亡。物质就是生存,智力趋于虚无。而思想的绝对秘密无疑就是这个永远不能忘怀的欲望,即沉浸到最为令人陶醉的物质中。”他以镇定的凝思、理性的分析、向上的建言和满腔的期待去批判陈腐观念,对抗社会偏见,试图用文字搭建一个安谧平静的人类家园,“通过手指向我们展示世界的另一隅”。 本篇翻译竞赛的法语原文与勒•克莱齐奥的其他文字一样,平常的外表下隐藏着紧凑的哲理,简洁的语言中凝聚着深刻的寓意,精悍的文字中体现着和谐的韵律。文章首先从分析的虚幻性入手,谈到对世界的精神控制,又从意识的缺失谈到智慧的构建,主张用内心生活的统一性去对抗宿命思想,通过真切的自我认识到达幸福的彼岸。文章最后对此作了总结性归纳,“知道人身上的一切尽皆真切将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其思路和论点通过众多的转折副词 、介词 、连词及短语一环扣一环,步步渐进, 如cependant,si,mais,certes,ou,trop,comme,car,peut-être,hormis, sans doute,après tout,dans une certaine mesure等,利用这些逻辑标识,将“分析是一个体系”、“世界是个整体”、“人们牺牲真实去换取思想”、“建立一个价值体系”、“应该首先拥有意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内在必要性”、“对自我的真正意识”、“与宿命思想抗争的方式”、“拥有意识是一场持续的斗争”、 “最苛刻最艰辛的幸福”等论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严谨的思维脉络,体现出文学大师的思辩才华。只有把握了这个逻辑思路,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完整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二,简明的语言表述中反映了语言形式对内涵的寓意。如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分别出现了système这个词,分析和论证本身就应该具有系统性,作者自己就强调“体系是与生活进行斗争的武器”,因此,分析也好,论证也好,包括本文都应该形成一个体系,有一个内在的结构,是体现“体系”的范例。再如文章中多处使用无人称的il:il apparaît, il s’agit, il faut, il y a, il est surprenant, il est toujours possible等,这种用法突出了事物的主动性,彰显了物质的自然品质和美德,以对抗人类的人为性。另外还有几个被动句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再则,文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泛指代词:tout pour l’homme, tout organiser, inintelligent en tout, tout en nous, tout ce qui en l’homme, rien de notre personne等,以及apparaît, on ne saurait, nous semble, ce peut être等不确定语气, 这暗示了人类主体的不确定性,对事物理解和把握的缺陷,也暗示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缺失。 其三,文章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本文中没有冗长的句子,也没有非常晦涩的词语,但排列的句式却非常突出,如“C’est elle qui éduque, qui affine, qui sensibilise”,“il a le goût de la beauté, le désir de l’absolu, le sens moral, la vertu”,“Tout en nous se répond, s’ajuste, s’affirme, coopère”,“on se voit… avec clarté, avec dureté, avec ivresse”等,这种句式体现了文章语言的节奏感。此外,某些短句的运用有点像诗歌中的跨行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和乐感,如l’homme veulent tout organiser, et trop tôt, il ne saurait être généreux, ou bon, Il jugera vite, trop vite等,似乎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2cb0f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