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 一、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 二、译文 清晨,我走进古老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踣通向幽深处,后禅院木掩映,繁茂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心灵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三、回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答: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该诗描绘了禅院幽美、宁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颈联“诗眼”是什么?有何妙处? 答: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一个“悦”字表现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杂念、烦恼消除。“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生动开象地表现了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心中的种种烦恼、俗念顿消,心灵纯净,心胸宽阔的样子。“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5、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矛盾。这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尘世间万物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与诗最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是什么? 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8、“深”字为人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答:写岀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暗示此处少有人来,营造了“空灵”的意境,与后文的“空人心”相照应,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9、从表现内容或表达情感上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0、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四、理解性背诵 1、写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成语曲径通幽的出处是“曲径通幽处”, 万籁俱寂的出处是“万籁此都寂”。 3、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 4、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633c5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