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有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有感 文/方琼琼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其本身具有严谨的、条理清楚的、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实体。因此,教数学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怎么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那我们的教学讲道理吗?一不小心,我们总是把其中的“理”当成顺其自然的结论,认为无需再去验证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也可以看到题目中若出现“写出你的理由”这样的要求,该题的正确率一定会特别低。有些孩子刚脆不答,有些孩子则会表示“我知道但是我说不来” 。是的,我们的孩子会做题,但不太会说理。这单纯地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吗?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我是否缺少了这样的引导意识?《做一个讲道理的老师》这本书深深地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时常问自己:“道理讲透了吗?”几次实践下来,我发现“讲理”的数学课堂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内心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则给了孩子这样的一个机会。 那怎么样讲道理呢?本书从“数学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数学教学需要哪些道理”和“课堂该如何讲道理”三个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明理”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明数理,知教理,行道理”。对照书本,我发现自己对知识本质的学习还很不够,比如我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常常在备课的时候思考这个内容的本源起点是什么,但往往只是一想而没有去查找导致对知识的脉络不够熟悉。其实,数学知识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无数知识点串成的一个知识体系,但在不同的知识点中都能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只有立足生长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只是基础,引导好他们联通新旧知识,把握知识本质。联系这里,我想到我们的拓展课案例《三角尺的再认识》中因为需要而提出了一个“单位角”的想法,那追溯到知识本源,就是所要组成的物体里含有多少个单位个体的数量。 大人跟孩子的视角不同,很多我们以为顺其自然的内容对缺乏生活生长经验的孩子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行道理”的路上我还有很多路要走,希望能继续参照本书,让我的学生能“做得来,想明白,说清楚”。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80fc0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