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朱泽龙 汪嘣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4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任何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学科都会有一个预先假设,它们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病态的综合体。而这些学科正是从不同的视角试图剖析社会、试图诊治社会,进而从本学科的视角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类型,以此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科学更是如此,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社会科学多起源于西方。这里的“社会”也理所当然的烙上了西方的文化背景。科学只是方法,而方法只是一种手段。要用这种方法抑或手段来分析的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所以对社会科学的引进,必须根植于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觉得我们所学习的社会工作还只是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生硬的传授。 西方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有三个基本假设:对人的尊重;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它强调的是每个人均有生存的权利、天赋的潜能以及发展的机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旨在努力消除社会不公正,并为那些需要的人争取福祉。而所有这些的基础,是盛行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顾全大局,必要时要牺牲小我成全集体。所以在中国,个人的选择、个人的命运多多少少都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农民被迫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切(土地、廉价劳动力、廉价的农产品),而不敢表达愤怒。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弱势群体、有这么大的贫富差距。所以移植西方的社会工作必须考虑我国的特殊文化背景。 下面主要谈谈笔者对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困惑。 首先这个专业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这个专业是为谁服务的?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我们知道:社会工作是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等。很显然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是农民(农民工、农村留守的老弱年幼、病残等)以及部分城市失业、无业者。而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理应是中国社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来自西方社会工作的技巧与方法似乎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他们要的不是心理上的抚慰,而是生存发展的渴望。“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饱而知廉耻”,虽然吃饭问题早已不是中国弱势群体的首要问题,但对更好的发展与生存的需求仍然是弱势群体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固化,“拼爹游戏”、“官二代”、“贫二代”和“蚁族”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个人很难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阶层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想象,在官本位与钱本位交织的中国社会,无权无势的社工又能做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91d2e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