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阅读笔记 趁寒假几天,匆匆的翻了翻郑金州教授所写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虽然写的都是零零散散的听课杂记,但他所观察的角度,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寒假期间,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随笔写了几笔,希望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帮助和提升。 整本书,郑教授都是以一个普通听课者的身体,深入课堂,以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念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 郑教授在听课杂记中,还特别说到“课堂教学在彰显某方面行为的同时,总是或隐或显地暴露出另一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课堂所面临的大量问题都属于两难性的,考虑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考虑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可能教师自己无法掌控课堂的纪律;考虑了学生的探究,可能影响了教学效率;考虑了知识的传授,可能忽略了态度的养成、方法的掌握;如此等等。于是,郑教授提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平衡的艺术’。”教师就是要在这种种两难性的问题中寻求平衡,在这种平衡上做文章、下功夫。 关于教师行为方面,郑教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恰当?”然后就问题的种类进行了梳理、分析。他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有四类:记忆性问题,通过回忆相关知识可以回答的问题;理解性问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或者说明事物与事物关系的;应用性问题,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性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我认为,其中前两类问题是课堂进行的基础,应用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才是关键。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有深度,它们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需要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整本杂记,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探寻教师语言行为。“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那位同学帮他补充?”这样一个平常的问句是我们课堂中常常出现的,但是郑教授说:在这句话中,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而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教师是以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可能学生的回答已经接近“标准答案”或部分正确,这时恰恰需要我们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而老师的一句总结就秒杀了他的想法,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后续影响,这点值得教师反思。 随着2012的新一轮课改的到来,我觉得通过听课,备课,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常态课中所体现的提问,引导,评价等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e6110df78a6529647d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