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三公”消费,厉行勤俭节约 作者:陈文华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6期 一、引言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三公”经费支出是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三公”经费如何使用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前途命运。长期以来,公款出国(境)旅游、超标购置公车与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等腐败行为,成为“三公”消费的严重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如何控制“三公”消费,厉行勤俭节约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大问题。我认为控制“三公”消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提高思想认识,筑牢思想防线 公款出国(境)旅游、超标购置公车与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等腐败行为,在个人的主观意识上的表现主要为:一是领导干部认识错误。认为只是吃点喝点用点,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是“大家一起用”,只要沒拿回家里,没装进自己腰包,就不是贪污,不是违法行为。二是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均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但,部分领导干部对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布的有关方面规定不主动执行,打擦边球,导致国家政令难以有效实施。三是勤俭节约意识淡薄。作为人民公仆,不知手中可用之钱取自税收,来之不易,是血汗之钱。花钱大手大脚,乱花钱既不心痛,也不手软。四是“特权意识”根深蒂固。认为既是国家公务员,就理当享受特权,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公费旅游都属正常范围。五是宗旨意识淡薄。忽略了自己是人民公仆的事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实际上被抛之脑后。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控制“三公”消费,厉行勤俭节约要以教育为先,筑牢思想防线。作为公务人员要正确看待“三公”消费,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借工作的名义,谋取自己的私利是违背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党纪国法的,是要被惩处的。通过定期组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等方式,净化干部头脑,使他们能自觉铲除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从而从思想源头上树立正确的为民观和宗旨意识,达到以德养廉目的。只有做到从思想上自觉抵制“三公”消费,才能做厉行节约的模范。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三公”消费 过去,“三公”经费使用范围尚缺乏明确规定,为“三公”消费的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例如公车如何配备,配备多少属于合理范围;公款接待时,级别不同其具体接待标准是什么;公费考察,尤其是出国考察如何界定地域范围等等,现存的有关规则界限界定时都较为笼统,导致操作随意性较大。同时,对于“三公”经费使用多少属于浪费行为,超出多少属于违纪行为,超出多少属于违法行为等等,这些,都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因而,处理时自由裁量权也较大,对领导干部约束力也较弱。建立遏制“三公”经费问题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控制“三公”消费的规定,各地也应根据中央的精神,没有制定制度的要制定制度,已制定了有关制度的,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通过制度来规范“三公”消费行为。一是要对“三公”经费的公款浪费额度做出细节上的具体规定,对有过度浪费公款行为的要纳入国家法律处罚之列,以严厉的行政处罚遏制过度的公款浪费;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制度,要对“三公”经费的预算作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因预算不合理而产生“三公”经费漏洞。三是要建立“三公”经费公示制度。定期晒公务支出,明确支出内容,让纳税人知晓自己纳税所用何处。四是要将领导干部“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纳入干部提拔和政绩考核范围之内,并做出量化的明确具体规定,强化对公款消费的制约。五要健全规范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并确保真正贯彻执行,以预防隐性腐败和被忽略的显性腐败的产生。 四、从严监督管理,加大惩处力度 加强监管,从严惩处是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厉行勤俭节约的有效途径。一要严格执行党内外监督。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尤其是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如各部门“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都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做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分析后,进行审批方可落实。二要强化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要建立专门机构,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各单位部门“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做跟踪报道,对有浪费情况的,根据不同程度做全面报道,严厉谴责。四是审计部门的监督。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及时指出错误,并督促改正。五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普通民众广泛参与其中,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要“三公”经费的具体明细定期、细致、及时公布于网上,让群众始终能于第一时间做知情人;对公务用车要在车体上做标识以区别私家车,利于群众监督,便于群众辨别官员从政是否清廉。政府全方位的阳光消费,对于彻底根除隐藏于“三公”消费背后的隐性腐败无疑是把利剑,也便于有效保证、充分合理地用好每一分纳税人的钱。 控制“三公”消费,厉行勤俭节约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呼声,仅做好以上三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都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将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彻底拔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三公”经费,达到勤俭节约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4a28be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