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缩印完整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他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组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他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鱼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塔门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互相联系,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生态系统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1.闭路循环规律①.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 ②.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能量流是单向的。③.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2.反馈调控规律①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八、自组织概念及机制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其是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自组织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所谓开放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客服、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3,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4.涨落“生序原理”:涨落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3.移植、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方法 移植和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批判性思维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在面对旧思想、旧观念和旧技术时,创新者要破旧立新,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胆略;具有寻根究底的强烈好奇心和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心;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具有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这就是典型的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的介入、驱动、引导和激励,创新意识就难以孕育成型,创新过程就不能启动并持续下去,创新成果也就不能最终完成。科技史上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新者的批判精神。相反,唯命是从、人云亦云的从众性,偏见成癖、独断专行的褊狭性,思想懒惰、因循守旧的刻板性,都会对创新起阻碍作用。另一方面,认知技能为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本工具。一般说来,创新过程包含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相应的认知技能。例如,在问题表征中,需要运用解释技能和分析技能,去加工问题涉及的各类知识,实现对问题的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又如,在监控中,既要运用评估技能,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监督和检验,又要运用自我调控技能,及时改正错误,校准方向。 科学和技术的联系1.科学与技术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活动。他们都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满足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为根本目的。2.科学和技术都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关。他们都生产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都可归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的物质生产需求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解题以必要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 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科学的本质特征:①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 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 一种文化现象。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 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 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③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 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①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者科学原理所创造 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既 可以包括技术活动,又可以包括其最终的 成果。 ②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的生产 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 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 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论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 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 ——“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 的权力”。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 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 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 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既非技术决 定论,亦非社会决定论, 而是将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的体制目标: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要求科学家必须做出独创性的贡献,实际上就是要求科学家不断生产出新的和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不断增加社会的知识存量。社会规范:1,公有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2.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内容和科学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普遍性;3.无私利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活动来谋取私利; 4.独创性: 规范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任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会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科学价值观反思⑴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 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⑵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消极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义便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 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科学主义将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 将一切与科学不相符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没多少价 值或是错误的,应反思批判。如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 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就是对唯科学主义的有 力批判。但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 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20C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 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 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 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 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若不加批判地接受。 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和应用。 反馈与控制方法调控即调节和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①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②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运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反馈调控的层次性: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控的目的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反馈调控的复杂性: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乃至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各层次间循环和流动,系统要素间的反馈调控作用也通过这一网链传递造就了作用和因果的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反馈调控规律对人类有几大的理论和时间意义,尤其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馈调控富有启迪。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社会需求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社会需求刺激技术发明活动的信念不断被用来说明许多技术活动。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手段。对关键原材料的需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一方面,人们通过发展提高关键物质的单位产量,另一方面,寻求替代性材料取代现有短缺材料。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需要同样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如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技术发展已经被提及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其它领域技术发展也提示了需求对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 对于技术的发展来说,仅仅考虑需要和实用并不能说明人类所制作的物品的多样性。汽车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需求并非刺激发明者去发展技术的唯一理由。汽车的发明并不是源于马匹的严重短缺,也不是国家领袖或有权威的人物的引导,或社会与个人对汽车交通的需求所致。或者说,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的发明创造了对汽车运输的需求,而不是对新动力的需求导致了汽车的发明。这表明,技术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还不足以完全提示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人类中心主义⑴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 人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人只是大自然的普通一员。由于人是普通一员,人类就应尊重这个生态共同体及生态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因为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⑵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唯一的价值主体。 大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价值,人类对大自然负有义务与责任。⑶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而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是生物圈这个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大于其部分的利益。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按照它概括的内容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有数学上的穷举法,不完全归纳法中,穆勒提出了归纳五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归纳问题主要是指归纳合理性及其辩护问题:⑴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⑵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的证明⑶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而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正确认识归纳法:⑴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⑵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性的结论⑶科学认识中,把归纳法和其他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性。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归纳法先要明确说明一点:(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归纳论证本质是不保真的论证;(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使用归纳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总之,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 演绎法由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或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做演泽法,基本内容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问题:⑴前提必需为真⑵要求论证得当,推理过程中前提之间、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或逻辑关系⑶从结论与前提的范围看,演绎推理的结论小于或等于前提,价值在于发现而不是发明⑷它只能揭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关系,不能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关系,单纯用演绎法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样化的属性。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结论:看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强调辩证自然观应该把机械自然观的合理成分包含在自己的“有机体”内,目的并不是要恢复旧的机械自然观, 而是为了把辨证自然观与素朴辩证自然观相区别开来。因此,从唯物史观来说,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显著的特征:(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此,了解物质前一刻的运动状态,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把整个宇宙的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以后,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其中一个著名的假设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因此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应是力学的性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是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而获得的位置完全可以从前一个位置得出!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科学技术价值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通过作用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科学技术通过作用于劳动者,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工具,能为生产发展提供新的技术设备和新的思路;劳动对象也随科技发展而不断扩大(2)通过作用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群不断涌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3)通过作用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通过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来实现。 系统演化构成中的进化和退化的辩证关系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进化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主要表现在(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退化过程,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进化过程,纯粹的进化或退化的过程是极其罕见的。(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的。(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转入退化过程,相反的,退化的过程也可转入进化过程。总之,在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之间相互包含、共存共生、相互交替,共同构成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过程。 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得到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意义主要有(1)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这是由科学研究自身的探索特点所决定的。(2)科学问题不仅是科研的真正起点,而且在科学研究中还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确立了问题就找出了疑难之处,也就确立了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因此科学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3)科学问题表明了科研中的关键点,它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认识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科学问题,科学也就停止不前了。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1)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2)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3)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研选题的步骤及基本原则步骤:问题调研、科学分析→课题选择、精心策划→课题论证、集思广益→课题决策、胸有成竹 科研选题是一个不断反馈调节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 原则:(1)需要性原则。指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2)创造性原则。指所选的课题应具有创新型,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3)科学性原则。指所选课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依据。(4)可行性原则。指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这四个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共同把课题限制在较小的范围,有利于研究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注意问题1、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与课题2、选题前先征求导师或同行专家的指导 3、做好充分的调研,从前人的工作中,从科技史中吸取教益 4、通过开题报告会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 5、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科学观察又称观察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以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作用1、科学观察是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手段,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2、科学观察所获的科学事实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3、科学观察可作为检验科学假说与理论的一种手段坚持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在科学观察问题上的两种观点是以培根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者倡导“纯观察说”,认为: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却独立于理论。另一是以波谱尔、库恩、汉森为代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 的观点观察中渗透理论(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观察渗透理论”并没有取消观察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观察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可重复性;观察中渗透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首先,观察主体渗透着理论,科学观察通常要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环境的选择,都依赖于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有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其次,观察操作过程渗透着理论;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科学性(2)假定性(3)可检验性(4)简单性(5)逻辑协调性和无矛盾性(6)易变性。 作用:(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假说的建立是理论形成的基本前提。(2)假说激发科学创造性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凭借已有的认识向未知领域试探着前进,假说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激发思维创造性的作用。(3)不同假说的竞争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在同一研究领域中产生多种不同假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对于不同学派澄清科学概念、辨明理论是非、暴露弊端、取长补短、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不同假说的互斥互补,对于建立统一的普遍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假说的竞争是促进科学繁荣与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科学理论是经过科学实践检验的具有更多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真理性。一定程度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它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2)普遍性。科学理论一旦产生,就不再仅是对个别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它所揭示的是这一类现象的共同本质,因而能够普遍适用于这一领域。(3)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体系,是从科学事实到科学概念再到科学定律,最终形成的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形态。(4)逻辑性。科学理论的各个要素必须有前后一贯的内在联系,因而科学理论就必须具有演绎的逻辑结构、逻辑上的无矛盾性和完备性等特点。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1)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即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的推论应该与相关科学事实相符合,以表明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精确性。理论与实验结果符合的越好、越广泛,理论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当然,在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的是否一致性被看成评价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时,不应忽视单个科学事实验证或证伪抽象科学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2)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自然科学理论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要求理论内部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不仅应保持内部逻辑的一致性,而且与有关公理也应具有一致性。(3)理论的简单性简单性评价就是看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如果两个理论都能同样好的解释类似的现象,在相同条件下,简单性的理论更容易被科学共同体接受。(4)理论的预见性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1.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标准。逻辑实证主义学派首先提出了可证实性的认知意义标准;一个命题是有意义的,当且仅当它是能够被证实的。这种证实,既可以是逻辑证实或语法证实,也可以是经验证实,前者适用于分析命题,后者适用于综合命题。分析命题是指“关于观念间关系”的命题,单单依靠形式逻辑或“单纯的思维运算”就能判断其正确与否;综合命题是指关于“事实”的命题,其真假由经验来检验。2.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标准。波普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是以阐述白己的证伪主义划界标准为前提的。他提出“可证伪性”概念,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他的标准可以被表述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被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3.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库恩同意波普尔对科学知识的动态考察,但他认为波普尔所要求的可证伪性只有在科学发展的非常时期才可能出现,在通常情况下,并没有这种“根本性”的判决检验。因此,科学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交互的过程,其实质是“范式”的转换。因此,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的理论,就看它有无范式。但何谓范式,库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小科学大科学小科学的特点是:研究问题的选择问题的选择往往依赖于科学家的个人兴趣;研究方式是以科学家的个人研究为主,研究规模比较小;研究成本较低,不需要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投入。大科学,是指科学在按指数规律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有计划进行研究的事业。①科学研究的规模大②科研发展速度快③科研成果的作用和影响大④科研成为有计划的事业 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史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观察范围越广泛、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出发;科学的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的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的发展方式:P1—>TT—>EE—>P2;其中P1表示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P2表示新的问题。波普证伪主义模式表明:1、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2、科学搜索中要大胆猜想,反对狭隘的经验论。3、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库恩同意波普对科学知识的动态考察,但他认为波普所要求的可证伪性只有在科学发展的非常时期才可能出现,在通常情况下,并没有这种“根本性”的判决检验。因此,科学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交互的过程,其实质是“范式”的转换,即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的发展。 波普的否证主义所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科学理论的更替,旧理论不断的被推翻、被新理论取而代之的过程。他忽视了科学受传统束缚的常规阶段。而库恩认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危机时期、革命时期与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在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在新的范式引导下继续累积前进,然后又出现大量新的反常,陷入新的科学危机,引起新的科学革命,有更新的范式代替新的范式,而进入更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总结为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c8fef8844769eae109ed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