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泉映月》有感 读《二泉映月》有感1 最近,我学习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透过这篇课文,我仿佛听到了那委婉缠绵、恬静激荡、扣人心弦的琴声。 我仿佛看到了盲人阿炳在茫茫的月夜中来到了二泉,用二胡弹奏着奇妙的二泉映月,他在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呐喊。我不由得对阿炳肃然起敬。 阿炳,他双目失明,家境十分贫穷。然而,他与疾病和贫穷顽强抗争,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每天操着胡琴,戴着墨镜,卖艺度日,并终日勤学苦练,终于创作出了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享誉国际乐坛。 我在课余时间学习电子琴,有时练着练着,手指练疼了,人也累了,便不想电子琴,打退堂鼓。但我想到阿炳失明了还勤练二胡,我这点困难算什么?于是我继续练琴。终于,我通过了电子琴国家级7级了。 海伦·凯勒说过:“虽然人生充满苦难,但苦难总是被战胜的”。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也说过:“强者敢于向命运的风雨作斗争。”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后以钢铁般的意志写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名著。张海迪身残志坚,不屈不挠、顽强学习,成为青年的楷模。司马迁虽受极刑,但发愤写出巨著《史记》,传颂后人。这些人都是在逆境中抗争,风雨中成长,他们坚持真理,坚持梦想,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让梦想成真。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一定会成功。 读《二泉映月》有感2 <<二泉映月>>是一曲二胡独奏它是阿炳的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二泉映月>>是通过月光下二泉意境的描写,抒发了 阿炳内心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乐曲中有悲,阿炳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他忍受了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但他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是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啊! 乐曲中有恨,阿炳是一个经历坎坷,命运悲惨的人.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他幼年丧母,接着丧父,中年双目失明.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间却苦. 乐曲中有爱,阿炳的内心充满了爱,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 清泉的月光.......... 听着<<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好像看见了阿炳本人,他的爱,悲,恨全部溶进了<<二泉映月>>深情的旋律中............ 读《二泉映月》有感3 初赏《二泉映月》时,震撼于那种惆怅与感伤。复杂的情感交错迷离,可始终以“悲”为首。奏出伤感与憧憬,写下作者那辛酸的一声。“以曲代话”,讲述了阿炳大起大落的奇幻人生。欣赏之后,心久久无法平静。闭目凝神,恍惚之间,在无尽黑暗中隐隐约约看见一根线条还在颤动。乐章以尽,心却无法再静。这也许就是这曲子的魅力吧。当时,我这样想着。 这次,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聆听。“这曲子第二次听还会那样震撼么?”我疑惑地问自己。话音刚落,曲声便起。我聚精会神,静静地倾听着。一声低缓沉重的开头,使我心头为之一颤,实在令人心寒。继续听着,心中便会莫名而生一种渗透人心的凄凉与悲惨。似乎心随曲调而变而动。这种“随之”的感觉又是那么的微妙。又好似这一乐曲将“二泉映月”这个华美的名字诠释了。闭上双眼,全神贯注地听着。浮现于眼前一片苍凉的景象。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挂着各种乐器。月光柔情,倾泻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显显凄美。他满面皱痕,饱经风霜的脸上明显地流露出惆怅。那时彻底的惆怅。那对未来无比向往,对美好无限憧憬的双眸久久凝望着残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着残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内心的自责与愧疚。就这样,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间,一个脆弱、无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着残月泉水旁,许久、许久。 也许是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静得听着。合着眼的周围都黯淡着,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灵向远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线条越来越近了。随抑扬顿挫的曲声,而高低起伏地跃动着。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晕随线条有节奏地扩散开来。线条随曲调,水晕随线条。这样,他们默契地合作,组合着。 这一切都源于曲声曲调。这微妙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伤悲与愁思。这又是为了衬托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这乐曲更是以无言的话写下阿炳坎坷的一生,并借此告诫后人不能重蹈覆辙。 二泉映月----多么华美的名字,可谁又知道在这华美的外表内隐含着无比的辛酸与至极的怆痛呢? 读《二泉映月》有感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c9cd36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