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 赏析《二泉映月》有感 在上《音乐欣赏》这门课的过程中,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解了音乐欣赏基础知识、中外声乐作品赏析、中外器乐作品赏析、综合艺术形式赏析等,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 我个人平时是比较喜欢听音乐的,但只是纯粹的为了娱乐,为了能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得到适当的放松。在上《音乐欣赏》的第一节课,我才明白,欣赏音乐不应该只是单纯为了娱乐。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在保持个人爱好音乐的天性的基础上发展的,听众听了高尚的音乐而更加爱好与了解,进而接受它的感化。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理智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这样才达到真正的音乐欣赏。我把本次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在听音乐的时候,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旋律,感觉自己就像进入了音乐的更高的一个层次。 老师在本次课上,让我们听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胡曲《二泉映月》。 首先,《二泉映月》的格调在曲名上就表现出来了。“二泉映月”给我们的是一个月光朦胧下泉水冷的悲凉的意境,而这首曲子的背后就是一个悲凉的故事,曲子的格调和故事背景相互映衬,相互烘托,让听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忧伤的心境。我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再怎么不懂得欣赏音乐的人,也能在这首曲子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真名叫华彦钧,民间艺人,江苏无锡人。他出生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生在一个美丽的江南地区却在一个错误的年代,所以他没有轻松的心境来享受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阿炳一生受尽苦难,以卖艺为生,饱受人间辛酸苦辣,后来双目失明,生活更是潦倒不堪,《二泉映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泉映月》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让人产生很强烈的听觉共鸣。这首曲子一开始,我的脑海里仿佛就出现这样的画面:民不聊生的年代的一个平常的黎明时分,一轮明月还挂在空中。在一个江南水乡的街边,穷苦的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坐在街边,他一天的生活又要开始了。他拿起破旧的二胡,很投入地拉着,他仿佛在自我陶醉,因为没有人理会他。他的曲子很哀怨,仿佛只有天上的月亮在静静的倾听着他的那充满哀怨的曲子。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搭理他呢?大概和他一样的穷人都忙自己的事情,没有闲功夫来欣赏曲子;而那些富人又不屑听赏。若能遇到一个有同情心的好人,或许可以得到几个赏钱„„这就是他一天的生活。天天如此,岁岁如此,他在自己的曲子中把自己悲苦的命运和凄惨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多希望自己可以被这个社会所容纳所理解。但是除 1 音乐欣赏 了天上的明月,错误的年代和黑暗的社会不会理解这样一个凄苦的人生,多么的不幸,多么的可怜啊! 接着,曲子的旋律开始变得激昂起来,柔中带刚,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无限感慨之情,继而,情绪更为激动。这时候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他在用自己的音乐痛斥这个社会的不公,在感慨自己命运的凄苦。在这样情绪的作用下,演奏出来的音乐就带着几分哀怨。不远处歌舞厅里传来了歌声,那歌声带着几分奢侈和傲慢,和作者哀怨的旋律格格不入。我仿佛看到他在向周围发问:为什么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块土地上成长的人,却是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命运?在发出这样的疑问后,他没有消沉,在他的脸上流露出了坚定的神情,坚强的生活意志也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对命运不服的坚定信念。 曲子的高潮部分仿佛是作者所有的不满情绪一触即发,他把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全部从心底迸发出来,表现了他对悲苦命运的抗争,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把所有的不满情绪都迸出来之后,或许是作者的心情平静了不少,曲子带着激昂的音调进入了结束部分。结束的部分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瞎眼老人注视着远方,他是在倾听什么吗,还是在憧憬自己的未来„„ 全曲多次进行变奏,随着音乐的展开,在不同的部分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这样做使得音乐的主题得到深化,音乐形象更加丰富。 作者的悲惨命运不单是他个人的不幸际遇,可以说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样民不聊生的年代,还有千千万万个“阿炳”也在和社会和命运做抗争。阿炳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最了解底层人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他在乐曲中发出的呼喊声也最能表达广大穷苦人民的心声。《二泉映月》格调凄凉哀怨,时起彼伏,扣人心弦,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乐曲表现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不幸,还有所有苦难人民的不幸,还有整个社会的不幸和整个民族的不幸。 以上就是我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后的所有感想,.由于认识水平有限,或许会有一些失误,但却是我最真实的心里感受。在倾听这首乐曲之后,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旧社会和新社会之间的落差,有一种“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的感觉。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7a9cb0fab069dc502201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