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学派相对主义表征及其遭遇的批判 自近现代西方科学发展以来,科学主义思潮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从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最后实现语言学转向,发展成为以分析哲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研究也一直以理性主义为基础,以经验、事实、实验为手段而逐步向前推进。 但是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问题也逐步显现,表现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对立,环境、生态、伦理等一系列问题频频发生。因此,逻辑实证主义的地位慢慢开始衰落,对科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各种分歧,其中出现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60年代初兴起的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为库恩。 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思想包含了许多相对主义的成分,对后来的科学哲学产生重大影响,并促成了科学学的社会转向。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大卫·布鲁尔、巴里·巴恩斯为代表的、以爱丁堡学派为主要阵营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在英国出现,该学派立足于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和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进一步推进了默顿学派的研究方向,并且吸收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思想以及继承和发展了库恩的历史主义思想。 爱丁堡学派极其尖锐地提出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的元理论问题,即:人类的知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因素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一切的追问,都是针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的,其主要研究目的是对科学知识进行一种社会学说明,在论证的过程中,爱丁堡学派把包括自然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归结为是相对的、不具有任何确定性和客观性的。由此,爱丁堡学派提出像“强纲领”、“有限论”等很多重要理论,从这些理论中我们能够得出其相对主义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理解爱丁堡学派的相对主义就要从他们的基础理论入手。 爱丁堡学派相对主义思想提出后遭受到来自科学家、传统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社会学家等学术界多方抨击,他们对其中的某一点或者某几点甚至对整个学派的理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拉里·劳丹、马丁·霍利斯、史蒂芬·科尔等。随着理论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是外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内部成员也同样出现了见解分歧,比如,布鲁诺·拉图尔后期组建了巴黎学派来修正爱丁堡学派。 对来自各界的批判,爱丁堡学派自身也在反思,不仅积极回应那些无理由的诽谤,也同时逐渐修正、改良其极端的相对主义理论。爱丁堡学派的兴起、发展直至式微这一系列过程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具有研究意义的。 它的出现顺应了科学的发展,是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融合的一次典型案例,是科学哲学社会转向的必然产物。通过对爱丁堡学派思想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爱丁堡学派,了解“强纲领”、“有限论”思想,了解科学知识社会学,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知识的本质含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ebe6b3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6.html